慢性鼻窦炎、鼻息肉ESS术后鼻腔鼻窦粘膜恢复过程的观察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鼻腔鼻窦粘膜上皮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与修复是慢性鼻窦炎发病和治疗的关键.内窥镜鼻窦手术(ESS)通过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因素,去除病变的粘膜,通畅鼻腔和鼻窦的引流,促进炎症病变的消退和粘膜形态功能恢复.该研究通过对ESS术后病人鼻腔鼻窦粘膜的窥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连续动态观察,试图揭示粘膜转归的恢复过程,用于手术疗效的评价,并为术后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1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科行ESS手术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术后8-11周、术后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进行观察.结论:1.ESS可以去除鼻腔鼻窦的阻塞因素,随着通气引流的改善,粘膜的基本形态可以逐渐恢复.2.ESS术后,粘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有些病理改变如病理性腺体和纤维组织的增生是不可逆的.3.粘膜纤毛输送功能的恢复所需时间更长,而且有少部分病例的粘膜纤毛柱状细胞为无纤毛柱状细胞所取代,形成病理性修复,功能丧失,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4.可以根据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来评价ESS手术的疗效;术后及时的局部清理换药对于粘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加拿大学者 Hachinski[1]在1987年首次提出的影像学概念。此影像学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皮层下动脉硬化
随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开展及早产儿管理技术的日益提高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广泛应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随之而来因长时
目的:  第一部分  体外研究靶向药物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增殖、细胞表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了解依维莫司对人体淋巴细胞PBMC免疫
目的:研究靶向哺乳类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对记忆性T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方法:  第一章:临床资料观察,mTOR抑制剂在移植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