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于《论语》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论语》学。然而,解读研究《论语》者越多,歧解纷纭、疑义遍存的情况就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版本差异、记录体例等客观条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诠释空间。另一方面,学派学风、政治目的等主观因素,使得研究者在《论语》具体语句的释读上存有较大分歧。我们在学习各家《论语》研究的专著时,尤其是学习《论语》之诸多疑义与歧解时,随着眼界的开阔、问题的发现、思路的启迪,对现有各家注解中的许多观点多有不赞同之处,存疑者远大于本文所列七则之数。然而,由于资料占有量的限制和研究能力的局限,我们只能对《论语》中的七则进行翔实可靠的考辨。《论语》疑义考辨从正诂、辨音、句读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一章、“饱食终日”(《论语·阳货》)一章、“譬如为山”(《论语·子罕》)一章、“子见南子”(《论语·雍也》)一章、“好行小惠”(《论语·卫灵公》)一章、“周公谓鲁公”(《论语·微子》)一章、“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一章等七章内容进行考辨。每章开篇,先说大意,其考辨内容都基本包括三个部分,即“前注存疑”、“词句辨析”、“结论与意义”等,侧重点不同,或有不同变化。最后,总论《论语》疑义考辨的训诂学意义,阐述学术态度,总结训诂方法,力求使后来之学者在研读《论语》乃至其他经典的过程中得到些许启发。通过考辨,不难发现:“有教无类”一章并非是对“施教者”的要求,而是对“受教者”的希望,所表达的意义当为“获得教育没有需要遵循的固定模式”;“饱食终日”一章并非是鼓励“无所用心”之人掷采下棋,而是对那些“非君子”之人的最低要求,既“吃饱饭,玩玩游戏,只要不做出违法乱纪、不合于礼之事就可以了”;“譬如为山”一章并非是要人们持之以恒,而是要善于放弃,既“当发现自己一直争取、坚持的东西根本不适合自己时,即使前面做过再多的努力,也要及时地收手、放弃,避免钻牛角尖”;“子见南子”一章中的“否”字当读作“pǐ”,“厌”字当读作“yā”;“好行小惠”一章中的“好”字也不读“hào”而读“hǎo”,既“以躬行实践为好,以私恩小利为小”;“周公谓鲁公”一章句读当为“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吾不试故艺”一章“不试故艺”无需断开,意为“不触犯旧有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