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历史已经证明,转型阶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矛盾凸现,不稳定因素增多,这时如果国家采取正确措施,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最终实现工业化,如日本与韩国。相反,在这一时期,国家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那么社会将产生严重的动荡,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如南美一些国家。当前,中国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权利与机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社会公平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平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城乡不公平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中国城乡发展严重的不平等,表现在:城乡居民社会政治权利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不平等和城乡社会发展不平等,这些现象在破坏城乡公平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公平秩序。本文从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入手,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进程作了比较分析。本文依据已有的相关理论成果,将城乡二元结构划分为良性城乡二元结构与恶性城乡二元结构,前者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后者以中国为代表,通过两种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的不同影响的分析,最后得出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良性城乡二元结构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恶性城乡二元结构破坏社会公平。本文还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特征、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先是分阶段地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在社会特点上,体现为城乡分治;在经济特点上,体现为投资体制上的城市偏斜;在政治特点上,体现为城乡居民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最后,本文剖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恶化的原因: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性发展战略、城乡技术交流的断绝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严重滞后。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公平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消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平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选择:在社会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有利于农村的财政金融体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在政治方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