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佩甫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意识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一员,其生存、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态意识作为人对于各种生态性问题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理念,自然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从生态意识角度切入来对文学创作进行探究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一种模式和手段。当前学界针对李佩甫作品研究的文章涵盖了文体、语言、叙事艺术、思想内容等诸多方面,但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切入来整体探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等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突出,除了有从乡村情感、政治权力、伦理叙事、城乡对立、文化批判、精神生态等角度进行描写外,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整体生态理念入手,展现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入手,通过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文化)生态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对议题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关注作为主体的人在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和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中的生存状态及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对各种各样的生命个体在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的嬗变进行思考。以期深化和扩展学界对李佩甫小说创作中生态意识的研究,并试图对作家小说创作的解读提供一个全面全新的角度。  本论文将从李佩甫系列小说文本中的生态意识入手,将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李佩甫与生态思想理念,主要对李佩甫生态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社会生态、人与自身的精神生态理念及李佩甫生态思想理念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基本的分析和探讨;第二章为自然生态理念的呈现与书写,主要就李佩甫小说创作中所书写的自然生态状况及呈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大地)的关系展开论述,既展现了作品中的良性自然生态景观,又论述了家园的破落、自然生态正遭受着破坏的现状;第三章为社会生态理念的多元化构建,这一章可以说通过对比的手法探析着社会生态美好的一面和日益溃败的一面,李佩甫在书写乡村和城市人们生活、生存现状的同时,更关注着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环境,他要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出什么样的人”;第四章为精神生态理念的观照与阐释,此一部分一方面就作家所肯定的良性精神生态进行探析,但重点在于对物欲横流、人性嬗变、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灵魂迷失后精神危机的呈现及人们作为生命个体存在对于生命、生存意义与价值、精神家园何处的叩问、精神原乡的探寻。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使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媒体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
英语教学主要讲究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听还是说都必须掌握其语音规律。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讲,目前一部分学生学完初中英语后仍不能正确发音,有的甚至连基本的
《后汉书》在继承《左传》、《史记》、《汉书》等书的优秀叙事成果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深入研究其叙事艺术,对我们完善叙事理论研究非常之必要。本文共从三个方面来
李可染大师的夫人邹佩珠数十年在丈夫背后默默付出,是大师身后的大师。1920年,邹佩珠出生于兰溪,并在这里度过了幼年,后随家人迁居杭州。1938年,年仅18岁的邹佩珠考入重庆国
韩少功是当代文坛中独具特色的具有“知青身份”的重要作家,从他早期的作品《西望茅草地》、《月兰》、《飞过蓝天》、《远方的树》等到寻根文学阶段的《归去来》再到《马桥词
随着数字传媒的日益普及,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高校应深入分析数字传媒影响下的校园文化特点,结合数字传媒的应用规律和发展趋势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独有的,集词和短语于一身的语言单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离合词的定名、定性、缘起、分类、扩展形式、教学、偏误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