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回结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好发于发达国家的肉芽肿性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则是一种好发于发展中国家的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结核杆菌耐药率的增加,CD与ITB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两病早期临床表现非常相似,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故误诊率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因此,如能临床早期确诊两病,无疑有利于患者治疗。但目前两病尚无早期诊断的金指标。目的:探讨对CD与ITB有鉴别诊断价值的临床、生化、内镜、病理及影像学指标和方法,并试图建立一个评分体系。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南昌大学一附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疑似肠道疾病患者中,收集最后临床确诊为CD或ITB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结果,分析出对于两病鉴别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OR值。选取其中高特异度的诊断指标建立一个评分体系,将每个支持CD的指标设置为+1分,而支持ITB的则为-1分,依此原则计算每一个患者的总分值,再通过ROC曲线选取诊断两病的最佳截断值,将总分值大于最佳截断值的患者诊断为CD,反之诊断为ITB,计算出该评分体系对两病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及误诊率。结果:1.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21例患者确诊为CD,29例患者确诊为ITB。CD患者中男性15例(73%),女性6例(27%),发病平均年龄为29.57+11.703岁,平均病程29.52+40.243月;ITB患者中男性15例(52%),女性14例(48%),发病平均年龄为38.69+14.193岁,平均病程16.87+27.714月。两病性别、年龄差异及病程长短的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职业为学生及工人的有13例(62%),农民的有4例(19%),其它的有4例(19%);ITB患者职业为学生及工人的有7例(24%),农民的有12例(41%),其它的有10例(35%)。两两统计计算后,职业为学生及工人的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它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62%、76%、65%、73%),职业为农民及其它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表现方面,两病以腹痛及体重下降为主。CD与ITB患者存在盗汗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及6例(21%)。3例(14%)肛周病变患者均为CD,4例(14%)肺外结核感染的患者也均为ITB。所有临床表现指标的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3.PPD、T-SPOT.TB及生化检查方面,PPD及T-SPOT.TB阳性患者多见于ITB,它们在ITB患者中分别为27例(93%)及26例(90%),在CD患者中分别为4例(19%)及0例(0%)。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多见于CD,它们在CD患者中分别为17例(81%)、18例(86%)及16例(76%),在ITB患者中分别为12例(41%)、13例(45%)及13例(45%)。上述所有指标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它们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PPD(93%、81%、87%、89%),T-SPOT.TB(90%、100%、100%、88%),超敏C-反应蛋白(81%、59%、59%、81%),血沉(86%、55%、58%、84%),血清白蛋白(76%、55%、55%、76%)。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及血清白蛋白升高降低的幅度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4.内镜检查方面,CD与ITB均以多发的不规则溃疡为主,好发于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在CD患者中,多可见纵行溃疡、阿弗它溃疡、结节样增生、鹅卵石表现,分别为9例(43%)、4例(19%)、10例(48%)及5例(24%);而在ITB患者中,多可见环形溃疡及溃疡瘢痕,分别为10例(34%)及8例(28%)。其中阿弗它溃疡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其它的指标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它们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纵行溃疡(43%、97%、90%、70%),结节样增生(48%、90%、77%、70%),鹅卵石表现(24%、100%、100%、64%),环形溃疡(34%、95%、91%、51%),溃疡瘢痕(28%、100%、100%、50%)。5.病理检查方面,ITB患者中未发现其诊断的金标准--干酪样肉芽肿,两病发现的肉芽肿均为非干酪样肉芽肿,分别为13例(62%)及19例(66%)。两病肉芽肿起源于固有层的患者分别为6例(26%)及12例(41%),起源于粘膜下层的患者分别为4例(19%)及10例(34%),淋巴细胞聚集的患者分别为4例(19%)及7例(24%),淋巴小结形成的患者分别为16例(76%)及18例(62%),发现隐窝脓肿的患者分别为8例(38%)及5例(17%)。上述病理指标的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6.CTE检查方面,两病以肠壁增厚为主。CD患者中多见小肠病变、肠瘘、靶征及梳征,分别为15例(71%)、8例(38%)、8例(38%)及9例(43%),它们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其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小肠病变(71%、90%、83%、81%),肠瘘(38%、97%、89%、68%),靶征(38%、97%、89%、68%),梳征(43%、97%、90%、70%)。6例(21%)淋巴结强化患者均为ITB,其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7.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5项指标中,职业为学生及工人、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白蛋白、纵行溃疡、结节样增生、鹅卵石表现、小肠病变、肠瘘、靶征及梳征的OR值均大于1,它们为CD的危险因素,与CD正相关;T-SPOT.TB、PPD、环形溃疡及溃疡瘢痕OR值小于1,它们为CD的保护因素,与CD负相关,所以与ITB正相关。8.选用15项指标中的11项高特异度诊断指标建立评分体系,计算出CD组总分值的平均数为2.81±1.750,ITB组总分值的平均数为-2.10±0.976,其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为-0.5,诊断的曲线面积为0.99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该点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1%。该评分体系诊断准确率为96%,误诊率为4%。结论:1.在诊断CD的正相关指标中,纵行溃疡、结节样增生、鹅卵石表现、小肠病变、肠瘘、靶征及梳征具有较高的特异度。2.在诊断ITB的正相关指标中,T-SPOT.TB及PP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环形溃疡及溃疡瘢痕具有较高的特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