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虎山类遗存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凉城县岱海湖的东南岸,是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较早的文化遗存,也是北方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石虎山类遗存再次进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石虎山类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概况进行简单回顾与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即以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以文化进化论、文化传播论为主的考古学理论。首要的研究任务是陶器的类型学研究,目的是认识遗存的文化内涵,为遗存分期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石虎山类遗存可分为两段、4小段的分期意见。第三部分是经济形态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功能、文化传统、文化交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经济形态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渔猎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聚落形态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房屋形制的演化了解其建筑技术;通过分析房屋布局来认识其社会形态。第五部分是文化谱系和年代学研究。文化谱系主要是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认识到石虎山类遗存包含有五类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亲缘关系的比较和层次的划分,最后认为其属于初期仰韶文化的范畴,主体由枣园类型、下潘汪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与北方细石器文化、赵宝沟文化有着一定的交流。最后是结论与余论。结论部分为本文传统考古学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石虎山类遗存的定义、分布、内涵、演化、文化谱系及交流,并说明其性质及地位。余论部分主要涉及人地关系及石虎山人群、社会的还原,是对考古材料及成果的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