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著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著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