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1与侵袭性垂体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及体外诱导凋亡实验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TSP-1/TGF-β1在垂体瘤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意义探讨 目的 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是450 kDa的同源三倍体细胞外糖蛋白,已被证实是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并能抑制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实验证明,CD36分子介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是TSP-1抗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可以影响TSP-1的生物学作用;对于某种肿瘤而言,TSP-1的过表达是促进还是抑制其恶性化,可能部分依赖于肿瘤周围局部的TGF-β1浓度。目前,TSP-1与垂体瘤的相关报道较少,本部分实验主要探讨TSP-1及其相互作用的TGF-β 1和CD36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取52例垂体瘤(侵袭性组24例,非侵袭性组28例)手术标本,采用RT-PCR检测TSP-1、CD36、TGF-β 1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SP-1、TGF-β 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TSP-1 mRNA及蛋白表达较弱(P<0.01),TGF-β 1 mRNA及蛋白表达则强于非侵袭性组(P<0.01),两组间CD36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TGF-β 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复发组TSP-1、CD36表达与非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瘤的大小组间TSP-1、CD36、TGF-β 1表达差异
其他文献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是石油开采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因为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是进行石油开采的基础,也是提高石油开采效率的重要保障之一。在石油开采中起着基础性的作
雷达的发现概率是衡量雷达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常见的发现概率计算模型考虑因素不够全面,通用性较强,针对性不足,不适用于高粒度的仿真。围绕着信噪比(信干比),区分不同
[摘要]目的对中青年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教育,让患者积极参与二、三级预防,减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对中青年CHD患者在CHD病因、病情及危险因素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进行护理评估,并给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全程康复护理教育。结果在实施躯体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支持干预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收到良好的效果。结论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对提高CHD病人的认知程度、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共142例,男性101例,女性41例。治疗分为三组:奥曲肽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7岁(35~72岁);垂体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6岁(38~70岁);双囊三腔管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0.8岁(32~69岁),各组间年龄比较无显著
胰腺癌是人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胰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各种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化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对抗青光眼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镇痛效果及优点。方法 对68例98眼抗青光眼手术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