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属于超深岩溶缝洞型油藏,油藏埋深大,经历多期构造破裂与古风化岩溶作用。储层的纵横向非均质性强,有效预测难度较大。原油重质高粘,属于超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开发难度大。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塔河12区的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动态资料,采用点-线-面的方法从钻井剖面储层类型综合识别入手,在纵向和平面上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溶洞型储集体发育分布的主控因素,并根据单井原始油水分布和开发见水的动态特征深入分析12区油水分布特征,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内4个重点缝洞单元进行解剖,提出了相应的油藏地质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平面上,塔河12区裂缝-溶洞型储集体发育具“东部连片、中-西部成带”的区带性分布特征,构造高地和断裂发育区钻遇率高,上奥陶统剥蚀区明显较覆盖区发育。裂缝-孔洞型储集体平面上连续性较差,在北西部零星分布,其余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南的上奥陶统覆盖区和主干断裂附近部位。裂缝型储集体在12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平面上连续性较好,呈不规则片状分布,TH12410-AD18-TH12347-TH12322-TH12351-TH12325-TH12336一线以南的区域裂缝型储集体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储集体厚度较大。(2)钻井揭示,纵向上裂缝-溶洞型储层可划分为3段,其中第1段在T74侵蚀面以下80m内,储层发育程度最高,第2段在T47侵蚀面以下80~140m内,储层相对欠发育,第3段140~210m内,储层较发育;纵向上裂缝-孔洞型储层也可划分为3段,其中第1段在T47侵蚀面以下50m内,储层发育程度最高,第2段50~80m内,储层相对较发育,第3段80m以下,储层欠发育。(3)古岩溶发育程度、断裂及其伴生裂缝、古岩溶侵蚀面对12区溶洞储集体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4)整体来看,塔河12区以储油为主,水体局部发育,连片性差。东部S94CH井区和TH12103井区、中部TH12330井区、中西部AD4井区、AD7井区、TH12403井区和AD6CH井区的油气富集程度高;但西部AD21井区、中部TH12209井区、东部AD8-S104CH井区和TH12136-S85井区出水井呈连片分布。纵向上T74侵蚀面以下80m范围内原油易充注,80m以下水体发育几率大。(5)缝洞单元中普遍油水共存,但很少存在统一的油水界面,各单井之间可能并不具有开发意义上的流体和压力连通性。井孔剖面储层不能完全代表地下储集单元的储集体特征,塔河12区油藏以单井控制的溶洞体为主,井间可能依靠裂缝沟通,整体上连通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