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神树图像的设计方法与艺术特点、图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为上下编。第一章至第四章为上编,分别按照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宋元明清等阶段划分为四章,着重整体梳理和把握中国神树图像的发展源流。第五章至第七章为下编,选择了在中国长盛不衰的王母仙桃、月宫仙桂,以及由域外传入而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葡萄、石榴共四种神树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些特定神树的发展和演变。先秦时期的神树图像是原始信仰遗存的产物,神树常常配套出现,成为较严密的一个象征体系。三星堆祭祀坑神树是通过形式的统一与差异,来加强这种体系性的统一和等级差异。东周时期还存在“四木”组合模式,但此时期“四木”组合已不再强调等级差异了。汉代的神仙信仰与瑞祥思想极为兴盛。在此思潮影响下,汉代所见的神树以仙境仙树、瑞祥之树两大类为主,这两类有时也会融为一体,其他类型神树亦有少量存在。其中,仙境仙树与西王母的昆仑仙境有密切联系。在西汉较多使用长青树形式,至东汉则被连理木形式逐渐取代,且连理方式趋于复杂,视觉效果华美,它们都在画像石、画像砖中最为常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广泛交流,域外风格圣树大量涌现。这些圣树的文化渊源十分复杂、形式也有多种变化,在以金银器、纺织品为主的设计艺术中,呈现出多种风格的并存和交融。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世俗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神树也进入民间艺术的吉祥图案之中。出于对财富、长寿、多子等“福”的追求,摇钱树、桃、葡萄、石榴等等在设计艺术中成为重要题材。而桂树除了继续作为月宫的象征,人们更多是借用其谐音“贵”以及“功名”的象征意义。就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神树的果实或局部枝条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并出现了很多折枝纹,完整的全株树木则很少见,这与宋代以前设计艺术中神树多以完整树体出现有着鲜明的区别。吉祥瑞树也与神仙、动物、植物等等形成了许多具有特定吉祥寓意的固定组合,这些组合模式常出现在不同材质之中,成为某一类材质的民间艺术的固有纹饰。总之,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神树图像的内涵与外在形式始终都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是那些曾经无比神圣的神树,或是在某一时期曾风靡一时的形式,本土的神树中,能长久流传下来,并不断推陈出新、衍变出新形式的图像,只有王母仙桃和月宫仙桂。中外文化的大碰撞也曾为神树图像注入许多新鲜血液。域外圣树传入中国后,有的被吸收、改造、发展,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纹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有的则昙花一现,终至湮没。只有那些与中国文化特质接近、迎合人们世俗心理需求的域外圣树得以广泛流传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