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所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植被恢复重建措施治理流沙、恢复沙区植被以及保护并利用沙区植物多样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从植物多样性恢复利用的角度来探讨治理和利用高寒干旱流动沙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者在青海省共和盆地对流动沙地治理后的恢复植物群落进行初步的样方和样线调查,通过分析研究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的一些主要结论: a.强烈的风沙活动是流动沙地植物定居的限制因子。采取机械沙障和生物沙障的植被恢复重建措施,可以迅速固定流沙,促进植物的定居,提高植物物种丰富度。 b.只封禁多年但没有设置沙障的流动沙丘,其植物群落的恢复效果很差,优势种依然为沙米,并且群落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很低。 c.与草木沙障相比,粘土沙障设置初期可能有利于植物的定居;但是会对赖草种群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从长远看来,粘土沙障不利于沙地植物群落的恢复。 d.设置机械沙障和生物沙障的初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会有一个暂时的提高;但是在人工固沙植被的发育盛期,物种丰富度会降低;随植物群落蒸腾耗水量的不断增大,人工植被不断地衰退,最后发展到赖草土壤顶极群落,此时的物种丰富度并不低,但是物种均匀度很低。 e.由于丘间地水分条件较好,受风沙活动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流动沙丘和丘间地的不断更替降低了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就使丘间地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 f.适度的轮牧可促进赖草种群的发育,增加植被盖度,不会导致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