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豌豆根据荚皮类型可分为硬荚豌豆和软荚豌豆,二者的区别在于荚皮中有无革质膜。本文以两种荚皮类型的豌豆LIB(硬荚)和MICUI(软荚)为材料,调查豌豆荚皮组织结构的细胞发育分化过程,并通过测定豆荚发育各时期荚皮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来分析革质膜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豌豆硬、软荚发育形成的主要差异为内果皮细胞的变化,而革质膜在豆荚发育的早期既已形成。在硬荚豌豆中,花后10d紧邻内皮层细胞的3~4层细胞逐渐伸长,细胞壁加厚,形成栅栏状的结构,在花后13d时形成厚壁细胞排列紧密的厚壁组织,即坚实的革质膜。在此过程中,其荚皮的木质素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在软荚豌豆中,细胞壁没有明显加厚,细胞排列松散,未形成栅栏状结构,也未见革质膜结构的形成。同时其木质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虽有所增加,但相比于硬荚豌豆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对与木质素合成代谢紧密相关的酶进行活性测定发现,硬荚豌豆LIB荚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及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均显著高于软荚豌豆MICUI。因此,可以推断在内果皮细胞发育分化形成的革质膜不仅是细胞的木质化,而且是由含有大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高度木质化的厚壁细胞构成。叶用豌豆是指在用于生产和食用植株嫩梢的豌豆类型。一般采收豌豆嫩梢顶端,含有2~4片复叶,长约5~15cm,是深受人民喜爱的绿叶菜,在上海被称为“豌豆苗”。豌豆具有再生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可多次采收豌豆苗。豌豆苗的采收次数和产量不仅与品种再生能力有关,和播种方式与生长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本实验中采用同一叶用豌豆品种为材料,在2006年11月~2007年4月的不同播种期进行播种,比较分析各播种期之间采收次数和采收产量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播种期在采收次数和产量上差异极显著,而温度是影响豌豆苗生长的关键因素。在上海地区11月~12月播种的豌豆可采收豌豆苗4~5次,此时期播种的豌豆植株基茎粗壮,分枝数多,豌豆粒的产量也较高; 1月份播种的豌豆生长缓慢,影响豌豆苗采收次数和产量;3月份后播种的豌豆,由于温度过高,植株出苗不久就开花,不能进行豌豆苗生产。因此,在上海地区露地条件下叶用豌豆最佳播种期应为11月~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