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普通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学杂费、捐赠收入等多渠道投资,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成为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随着地方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地方普通高校的财政收入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每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总经费都有所增长,地方普通高校的财政性经费也在相应提高,但其生均拨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经费短缺成为阻碍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瓶颈。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如何分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问题,确立合理的生均拨款标准,对缩小高校间和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差异,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及金砖国家的高等院校生均拨款进行比较,并从高校所属类别、层次及省际差异三方面对中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进行了实证研究,探寻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的合理标准。基于对国际及国内高等院校生均拨款现状分析,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和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0.8%为标准,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生均拨款进行分类,建立衡量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水平的分类模型,从而确定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合理投入水平。本研究发现,与同一收入水平的国家、同一地区及金砖五国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远远不及部属高校,且在近几年差异并未缩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生均拨款相对较高,生均拨款最低位于中部省份。地方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也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受到财政约束的问题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