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型能源,其与油气成藏、海底矿产和海洋环境等均有一定联系,因此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密切关注。中国的南海北部区域位于被动大陆边缘,渐新世末断裂活动强烈,而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活动贫乏,这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储藏创造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的磁化率等磁学性质与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甲烷通量,及硫酸盐-甲烷界面(SMT)状况及其所在深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磁学技术可间接识别天然气水合物。本文对ODP184航次1148站位A孔岩芯(261.79~715.48mcd)的508块样品开展环境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探讨南海北部陆坡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条件及赋存的可能性。岩芯的磁性变化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的粒径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粗,由细粒单畴到假单畴最后向多畴转变,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也逐渐减少,深部出现顺磁性矿物。根据所采样品的磁化率(X)、饱和等温剩磁(SIRM)及非磁滞剩磁(ARM)等数据,在400~475mcd深度区间内,各种磁学参数经历了由降低-稳定于低值-升高的变化过程。对照水合物含量曲线,可以看到,水合物含量曲线与磁学参数表现出反相关的特性,在深度410mcd之上,水合物含量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含量相对稳定,在深度410mcd之下,水合物含量急剧升高。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及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等参数表明,浅部铁氧化物等磁性矿物占主导地位,深部铁硫化物等磁性矿物占主导地位,中部兼有铁氧化物与铁硫化物的特征,显示了由浅到深的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换。本文研究表明磁学参数能够很好的与地球化学等参数相对照,指示了海底沉积物中化学环境的变化及412~450mcd附近硫酸盐—甲烷转换界面的存在,暗示了南海北部陆坡区域被动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