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珍贵的档案、文献、口述史料及古籍善本等加以科学利用,共建“世界记忆工程”。自此,许多国家记忆工程、城市记忆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而在各类“社会记忆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中,档案因其凭证价值、真实属性成为还原历史的基本架构,口述史料因其参考价值、丰富生动属性作为还原历史的丰富素材,二者不仅是还原历史的两个核心主体,其互构与型塑也成为建构社会记忆库的主要方法。笔者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总结及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记忆”工程案例的解剖分析,首先从界定档案及口述史料的概念与范畴入手,确立了社会记忆理论、系统论、社会互构论作为档案与口述史料互构的理论基础。尔后,笔者经过深入分析,认为二者在社会主题需求、价值目标、记录方式上具有互构的明确逻辑起点,且在三个维度的社会记忆完整性、两个维度的社会记忆真实性上存在明确的互构关系。得出了档案与口述史料在建构社会记忆上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观点,并体现出二者分化与整合、矛盾与协调、冲突与和谐的特征。同时,笔者在探索档案与口述史料的互构关系时,还发现了二者在意识观念上、工作方法上、学科体系上表现出内在的型塑趋势。最后,笔者基于档案与口述史料的互构关系对于建构社会记忆的价值与作用,提出了资源整合共享、服务方式联动、法律规范保障、人才联合培育等长效互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各项记忆工程的高质量的顺利实施。论文在探索分析档案与口述史料的互构关系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一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切入,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及互构理论来研究档案学的相关问题,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二是首次系统地辨析了档案与口述史料在记忆完整性与真实性上的认知及互构与型塑关系,明确二者在还原社会记忆上的材料主体性和方法主体性地位;三是建立了档案与口述史料的长效互构机制,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记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