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事件对公众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从湖北省武汉市开始,在我国各地开始不断出现民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事件,公众开始密切关注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情况,并购买口罩进行防护,此肺炎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密切关注,这一突发风险事件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阻滞。各地政府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对应的政策鼓励公众居家隔离,同时教育部门也推出通知,延迟学生的开学时间。由于此突发事件影响之大、传播范围之广而在全社会引起了一系列热点问题,面对这一严峻的风险事件所带来的威胁,而且公众在此期间长时间居家隔离,他们的风险感知随之增加,可能会考虑此肺炎事件将给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及给自己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带来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公众获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继而会有不同的风险信息搜寻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发风险事件情境下公众风险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风险信息搜寻与处理模型(RISP)、计划风险信息搜寻模型(PRISM)等多理论,构建公众的风险信息搜寻行为的概念模型,再通过实证调研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模型。本文的研究发现感知知识、风险感知、渠道信任、信息需求是风险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事件情境下,公众的感知知识对于风险感知有着预测的作用,感知到自己掌握更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信息的公众会有更高的风险感知。公众的感知知识正向影响风险感知。感知知识对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影响。风险感知对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影响。信息需求对于预测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信息需求对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影响,有更高新型冠状病毒风险信息需求的公众更愿意进行有关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信息的搜寻行为。信息需求在感知知识和信息搜寻行为意向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信息需求在风险感知和信息搜寻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公众对信息渠道的信任可以较强地预测公众对于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渠道信任对信息搜寻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影响。本研究中超过半数的受试者认为政府在决策上能够为公众争取最大保护,但认为政府能够及时提供有关此次风险事件的最新信息的受试者不到半数,认为政府能够如实告知关于抗疫的相关事实和进展的受试者接近半数,而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具备应对和解决抗疫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但公众与此同时对于政府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要求更高。研究结果也表明风险沟通更应该关注政府和公众之间进行风险信息的沟通渠道,包括信息渠道的可信度和即时性。公众通过移动网络信息渠道(如新闻类媒体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程度较高,这与他们的日常多使用手机等移动端的习惯密不可分。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往往倾向于同时从多个渠道综合获取信息,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多途径宣传、普及安全防护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性应对疫情,政府在公布信息时应该更加重视信息的即时性,提高政府的公众信任度。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高效地进行风险沟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工程项目代建制来源于美国的CM承包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建设单位委托一家CM单位来承担项目管理工作,从狭义上来说,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这是一种组织快速路径(Fast-Track)的生产方式。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海发达城市如厦门、上海等已经开始实行这种模式,使工程建设项目真正进入专业化管理,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到设计、监理、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全过程都是系统的专业化管理。对于政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以政务微信号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日趋成为传播政府信息、提供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各级党媒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走、转、改”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何客观衡量考察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探究其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
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和《价格法》第十四条同时规定了为获得垄断利润而低于成本销售的掠夺性定价行为,两条规定都以“低于成本”销售行为作为掠夺性定价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在实施主体、主观要件、法律责任、豁免范围等方面却存在不同规定。因此掠夺性定价面临着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的法条竞合问题,但由于《反垄断法》和《价格法》的特殊关系,使解决法条竞合的一般性原则无法适用于掠夺性定价规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导致掠夺性
亨利·列斐伏尔(1901-1991)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大师。在几十年的理论生涯中,列斐伏尔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三百多篇论文。其思考主题涉及范围广、横跨的学科多,被誉为“日常生活批判”的创始者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奠基人。《资本主义的幸存》写作于1973年,是列斐伏尔著名的关于城市空间理论的七本书之一。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结构的新变化和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为背景,《资本主义的幸存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我国职业足球联赛自1994年创立以来,经历了25年的发展,2013年及2015年中超冠军广州恒大淘宝(以下简称:恒大淘宝)俱乐部两次夺得亚洲冠军,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中超联赛商业化程度加强,中超联赛自然而然吸引了一批企业通过赞助职业足球俱乐部或收购俱乐部股份的方式加入进来。然而我国足球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较足球发达地区存在许多不足
近年来,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房价得到稳定的同时,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收缩。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业亟待转型。同业竞争加剧,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多元化转型出现的问题不少,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转型研究希望能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ST银亿为研究对象,对其多元化转型的动因、经济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本文分析发现,ST银亿多元化转型动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正面临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展现出乡村空间分化的多元场景。乡村地区从农业生产空间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空间转型,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空间要素的潜在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乡村空间商品化态势明显,以乡村空间商品化为研究主题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要求。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直接针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研究较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形成机制的讨论也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亟
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日益减缓,但是国内竞争环境却日趋激烈,这无疑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伴随着全业务经营的全面铺开,电信运营企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迫使其必须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追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抢占市场份额,以此全面提升企业业绩。而要想满足这一目标,企业就必须要重视业绩评价工作。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电信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用性,无法准确、科学
意识问题,即意识到底是什么,以及意识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心灵哲学中所探讨的中心问题。随着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成果对意识问题进行探讨。以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为代表的取消物理主义者主张从神经科学等方面对意识进行重新解读,认为神经科学足以说明关于意识的一切问题,哲学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于意识的观念;而大卫·查尔莫斯(David Chalme
作为人类心灵栖息地的“身体”,一直受到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为了考察松-紧文化对体形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在美国50州、典型紧文化的监狱环境和实验情境三种场域中,以社会生态心理视角为基础引入“具身权力假说”,探讨松-紧文化背景下体形和权力的关系,即权力在松-紧文化对体形影响中的因果中介机制。研究一采用大数据方法,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