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福尔马林和角叉菜胶诱导的急性疼痛模型,通过小鼠的舔足时间、舔足次数、疼痛评分和大鼠的足肿胀程度探讨七叶皂苷的急性镇痛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背根神经节c-Fos、μ受体(MOR)和双孔钾通道1.1(KCNK1)的基因表达情况。2.采用脂多糖(LPS)诱导PC12细胞损伤,检测不同浓度的七叶皂苷对PC12细胞存活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3.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术后3 d、5d、7 d和14 d进行行为学测定。术后3 d开始灌胃给药,分别灌胃加巴喷丁(60 mg/kg/d)、七叶皂苷低剂量(7 mg/kg/d)、中剂量(14 mg/kg/d)和高剂量(28 mg/kg/d)共14 d。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检测相关的指标。运用RT-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的基因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1.在福尔马林致痛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舔足时间、舔足次数和疼痛评分非常显著升高(I相和II相)(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和吲哚美辛能够显著地降低小鼠的舔足时间、舔足次数和疼痛评分(II相)(P<0.01或P<0.05),但I相的行为学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和吲哚美辛能显著降低背根神经节内c-Fos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并能非常显著地升高KCNK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1),此外,七叶皂苷高剂量和吲哚美辛能够显著地升高MOR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足肿胀程度在注射角叉菜胶1-6 h后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注射角叉菜胶1 h和2 h后,吲哚美辛和七叶皂苷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大鼠的足肿胀程度(P<0.05),七叶皂苷中剂量组在2 h后显著降低大鼠的足肿胀程度(P<0.05);注射角叉菜胶3-6 h后,吲哚美辛和七叶皂苷各剂量组显著降低大鼠的足肿胀程度(P<0.05)。2.体外细胞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的七叶皂苷预处理后,多数PC12细胞仍然保持正常的状态,具有突起,并且未聚集成团。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显著地提高细胞活力(P<0.05或P<0.01),并且显著地降低LDH的水平(P<0.05或P<0.01)。3.CCI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的热痛域值和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手术操作的干扰。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和术后14 d加巴喷丁和七叶皂苷低剂量、中剂量组的大鼠的热痛域值显著升高(P<0.05),并且七叶皂苷高剂量组能够非常显著地升高大鼠的热痛域值(P<0.01)。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各剂量组能够非常显著地降低TLR4、NF-κB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1)和TNF-α、IL-1β的含量(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能够显著地降低GFAP和NGF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结论1.七叶皂苷对急性炎症性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Fos,上调MOR和KCNK1的基因表达有关。2.七叶皂苷具有良好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保护作用以及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GFAP、NGF的蛋白表达,降低TNF-α、IL-1β的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