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日本天皇’番茄品种作试验材料,采用下挖槽式栽培,无土栽培基质为炉渣与粗砂按体积比5:8均匀混合,开展种植方式、整枝方式2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本试验主要研究2种种植方式与5种整枝方式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营养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相关抗衰老指标的影响,旨在充分利用南疆自然资源的同时探索不同农艺措施对冠层微环境、番茄的早衰以及在产量时间分布的差异,为合理安排茬口以及筛选出高产、稳产、抗早衰的农艺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砂培番茄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种种植方式下,单行种植比双行种植株高高4.25%,二者株高差异显著;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积累量大,在番茄形态特征表现优异;结果数多且产量高;叶面积指数(LAI)小,无截取散射(DIFN)高,空间分布合理,有利于光能的截获。双行种植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比单行种植高17.60%、24.54%,二者差异显著;双行种植番茄营养品质高,耐储运且叶片清除活性氧能力强。综合得出单行种植番茄形态特征表现优异、叶片空间分布合理且产量高,双行种植果实营养价值高、耐储运且防止植株早衰效果显著。2、5种整枝方式中,连续摘心整枝处理下植株最矮,株高比单干整枝、改良单干整枝矮了19.31%、12.06%,株高与二者差异显著;冠幅最大,为92.19cm,比单干整枝冠幅大35.21%,二者冠幅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7.35%,比单干整枝、双干整枝分别高25.45%、26.88%,可溶性糖含量与二者差异显著;单株产量8020.67g,折合每667m~2产量10694.58kg,单株产量、每667m~2产量最高,结果期明显延长;叶片MDA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最高、POD活性较高,叶片清除活性氧能力强。综合得出续摘心整枝生长最健壮,营养丰富、耐储运、果实外观品质表现优异、防止番茄早衰效果显著且产量高。3、种植方式对番茄株高、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有显著(P<0.05)影响;对冠幅、果形指数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整枝方式对番茄株高有显著(P<0.05)影响;对番茄的冠幅、根冠比有极显著(P<0.01)影响。种植方式与整枝方式的组合对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P<0.05)的耦合效应。4、2种种植方式与5种整枝方式的单株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呈“上升-下降”趋势,无截取散射(DIFN)呈“下降-上升”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OD、POD、CAT三种酶的活性呈“上升-下降”趋势。5、实际生产建议采取双行连续摘心整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