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结果提示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位点(KIF1B基因上的rs17401966, STAT4基因上的rs7574865)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相关,日本人群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则显示2个SNPs位点(MICA基因上的rs2596542,HLA-DQA基因和HLA-DQB基因间的rs9275572)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相关。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在一个中国汉族人群中这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HBV感染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Taqman荧光探针的基因分型方法,在506例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患者(病例组)和77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对照组)中进行上述4个SNPs位点的基因分型以分析它们与HBV感染相关肝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rs927557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P=0.02)和等位基因频率(P=0.01,OR=0.78,95%CI=0.64-0.95)在肝癌患者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中有显著差异,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该位点仍与肝癌发生的保护性相关(P=0.02,OR=0.73,95%CI=0.56-0.95)。上述另外三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rs2596542位点和rs9275572位点构成的单倍型G-A在病例组中的分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7),提示G-A单倍性可能会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研究结论:位于HLA-DQA基因和HLA-DQB基因间的rs9275572*A等位基因是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保护因素。研究背景: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是真核细胞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内质网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保护细胞,恢复细胞正常状态。研究表明,未折叠蛋白反应能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发生,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活化转录因子ATF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ATF6)定位于内质网膜,可以提高编码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的转录活性,从而能够增加内质网蛋白转运、折叠和降解的能力,是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的重要信号转导分子,在多个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转录因子或转录辅助因子的作用,但关于其本身的转录方式目前知之甚少。研究目的:克隆ATF6基因启动子并寻找其核心功能区域,鉴定与ATF6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为阐明其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实验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ATF6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瞬时转染HeLa细胞系,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不同DNA片段的转录调控活性确定ATF6核心启动子区。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ATF6启动子核心区缺失突变的荧光素酶实验及基因过表达实验等分析ATF6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确定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克隆到的ATF6基因5’侧翼序列与Genbank中记录的完全一致,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在HeLa细胞中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自5’端缺失的截短片段的活性表现主要为逐渐降低,-77-+53截短片段表现出接近最高的启动子活性,而-5-+53截短片段的活性基本消失,提示ATF6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77--5之间,最终确定为-65-+30区域。经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及EMSA实验表明转录因子E2F1与ATF6启动子区有结合。E2F1结合位点缺失突变结果表明E2F1位点维持了ATF6的基本转录活性。E2F1过表达实验表明E2F1增强了ATF6的启动子活性。研究结论:人ATF6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65至+30处,在核心启动子调控方面,转录因子E2F1起关键的正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