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主客体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唯一执行者,被广泛认为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而源文本作为译者运用其主体性的作用对象,自然被认为是客体。自“文化转向”后,原本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的译者一跃成为翻译活动的“操纵者”,而翻译研究也逐渐步入了对“译者”和“译者主体性”的过分强调的趋势中。这样的趋势给翻译研究带来了部分不良影响,导致译者忽视对源文本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语言哲学、语言学、阐释学等现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在翻译中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简单复制必然带来负面后果,从而为翻译主体运用其主体功能,在语言转换层面进行“叛逆”行动提供了依据。上述情况表明:盲目运用主体性,凌驾于源文本之上,超越源文本的可容性和规约性不可取;视源文本“神圣不可侵犯”和“绝对正确”,从而进行语言形式的简单复制的想法也不可取。因此对于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属性和功能的理性把握,以及将这些功能适当在翻译实践中进行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试图研究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首先,本论文从哲学角度介绍“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渊源和功能,并将其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及其功能进行界定。然后,通过对翻译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分析,结合翻译案例,从文学再创造循环的四个过程(理解—释义—再表达—核校)来探讨翻译主体的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翻译客体的存在性和确定性、不确定性和矛盾性、不完整性、期待性和语义隐含的分析,结合翻译案例,从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两个方面来探讨翻译客体的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本文还就在何种程度上运用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与其他探讨主体性和译者的有限自由的论文偏重于从译者的主体性的表现、社会、语言等因素来讨论不同,本论文侧重于对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本体性研究。为了使分析更具体、生动,同时保证案例分析的原创性与典型性,在本论文中使用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本论文作者亲自收集的。这些案例主要来自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和英语专业二年级研究生所做的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另外,针对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翻译主客体功能的把握存在种种问题的事实,本论文作者设计了一项关于翻译主客体功能相关理论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了学生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更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翻译主客体功能及其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期望本论文就翻译主客体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问题所给出的一些建议能给翻译者,特别是学生以启示,并对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以木薯渣为原料,制备不同温度(350、450、550℃)的生物质炭(BC350、BC450、BC550),对其性质进行表征,探究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温度、p H对生物质炭吸附Cd^(2+)、Cu^(2+)作用的影响
本文以世界林产工业和我国林产工业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延边林业的现状和林产工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延边林产工业对延边经济的重要作用,结合延边的实际提出了延边林
我国《信访条例》赋予行政信访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和怨情排解功能,而行政信访在实践中承担各种各样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信访实践偏离了《信访条例》对行政信访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近几年,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发展严重滞后,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意
贫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的扶贫是国家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政治任务。以扶贫为主,以教育扶持意志,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精确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
如何发挥和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历来是土地所有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城市土地资产价值总量庞大,如何在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盘活这笔庞大的资产,确保它的保值增值,土
随着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纵观以往的研究,人们通常着眼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近几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近年来北方大中型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城市用水的严峻形势,推行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