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采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症状,试图从抗氧化应激的角度揭示温针灸保护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推广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 方法: (1)按照随机选取的原则,将60只wistar大鼠中的12只编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的48只大鼠编为实验组,所有实验组的大鼠均在左侧腹部皮下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cin,STZ),通过8周时间的喂养使之成为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模型。 (2)将以上48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模型对照组,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灸组。治疗方法上,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行捆绑一次,不做任何治疗,时间为8周;普针组选取双侧的脾俞、肾俞、环跳和后三里穴,针刺以上腧穴,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时间为8周;弥可保组选取后三里穴,环跳穴,按50ug/kg的剂量肌穴位注射弥可保,隔日一次,治疗时间为8周;温针灸组则在普针组的取穴基础上,针刺得气后在针体尾部缠绕艾绒,点燃后连续施灸30分钟,治疗时间为8周。 (3)治疗后对大鼠一般情况、血糖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处死大鼠后,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坐骨神经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坐骨神经中非酶糖基化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用PCR法测定其特异性受体(RAGE)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1)一般情况:在实验过程中逐渐观察到,模型组、弥可保、普针组和温针灸组都出现了多尿、多食、多饮的糖尿病三多现象,伴随有生长缓慢及体重下降等现象,同时还有皮毛污秽、无光泽,僵卧喜静,精神状态差,行动迟缓,蜷卧拱背,灵敏性差,日常活动减少等表现。 (2)血糖水平:治疗后模型组、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大鼠血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都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大鼠血糖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治疗后模型组、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NCV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温针组效果优于弥可保组、普针组(P<0.05)。 (4)氧化与抗氧化系统:治疗后,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SOD和TAO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温针组效果优于弥可保组、普针组(P<0.05)。同时弥可保组、普针组和温针组AGEs表达和(RAGE)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温针组效果优于弥可保组、普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温针治疗可以提高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2、温针灸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的丙二醛,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 3、温针治疗能抑制坐骨神经AGEs、RAGE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了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减轻对神经以及血管的损伤,这可能就是温针治疗DPN的作用机制。 4温针在提高DPN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方面优于弥可保和普通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