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糖化液中还原糖的流动电化学检测

来源 :2008年中国淀粉糖(醇)发展战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v_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流动注射技术与电化学检测相结合,使溶液混合、反应、检测集中于一条管道中,实现了淀粉糖化液中还原糖的半自动化检测,提高了还原糖的分析速度。该方法在还原糖浓度0~15%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9;对同一份标准液连续测定(n=9)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8%,说明精密度良好。检测了淀粉耱化液样品,回收率101.2%,表明此方法抗干扰性能良好。
其他文献
数据库的建立是信息开发系统延展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鲜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研究非金属材料的报道.故硅酸三钙(C3S)的EBSD研究必须首先建立C3S的EBSD准确的晶体学数据库文件.根据晶体学测量数据,利用EBSD系统自带的"Twist"软件,建立水泥熟料晶体的数据库文件.并以C3S为例,经过EBSD测试分析检验,
为了解水泥熟料破碎阻力随温度的变化,在实验室制备熟料样品,并在熟料冷却阶段的不同温度点进行力学实验.分析了水泥熟料样品载荷-位移曲线、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的降低水泥熟料表现出明显的硬化特征,加载峰之后,水泥熟料的特性宏观上表现出塑性向脆性的渐次转变.在冷却阶段,水泥熟料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低于1000℃后弹性模量急剧增大.温度从1100℃
以CaO-Al2O3-SiO2玻璃为基础,以Cuo+Cr2O3为着色剂,通过烧结法制备了绿色微晶玻璃.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色度计、熟膨胀仪和硬度计研究了Al2O3、Na2O和ZnO含量对绿色微晶玻璃晶相结构、色度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成分范围内,Al2O3、ZnO和Na2O含量的变化不改变绿色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但随着Al2O3加入量的增加微晶相减少,熟膨胀系数和密度减小,显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掺杂浓度为0.3%(质量分数)的Dy3+:(100-x)(08GeS2-0.2Ga2S3)-xPbI2(x=5,10,15,摩尔比)系列硫卤玻璃样品,测试了样品热稳定性、折射率、密度,吸收光谱、近红外及中红外荧光光谱.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Dy3+在系列样品中的强度参数(Ω,t=2,4,6)、自发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以及辐射寿命等光谱参数.讨论了PbI2含量对样
通过测试N31型掺钕磷酸盐激光玻璃在水浴中质量损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讨论了该玻璃在水溶液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和微观侵蚀机理,结果表明:N31型玻璃化学稳定性良好,在水溶液介质中各离子都有自身的溶解规律;经过一段线性溶解过程后,各离子的溶解速率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在钕玻璃局部表面生成了保护膜.
用流阻法和显微分析法定量表征材料的孔隙状况,研究以陶粒为主要骨料的多孔吸声材料在不同有效孔隙率和中值孔径下的吸声性能.结果表明陶粒吸声材料的NRC随着流阻的增加先增后减,当流阻为1 144.07 Pa·m3,材料吸声性能达到最佳;材料的中值孔径在0.71~1.44mm这一范围,当其减少时,吸声性能降低;随着有效孔隙率的增加,NRC呈线性上升的趋势,其中高频吸卢性能对材料内部孔隙状况的变化更敏感.
随着电子商务和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招标投标行业和社会各界已经广泛和迫切地意识到,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纸质招标投标形式,推行电子招标投标,是进一步有效规范招标投标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秩序,转变招标投标行业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工程交易方式及商务标价评定起到规范有序管理,同时最大限度遏制陪标串标等不正当竞争。
对于桥梁防水而言,除了必须保证防水层的整体密封性之外,防水材料与结构基层的粘结质量是关乎整个桥面系统安全与功能的决定性因素。索普瑞玛公司的Macaden全自动卷材铺设机可以通过机械化施工,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将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热熔工法铺设于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基层,获得接缝可靠、与基层粘结牢固的整体防水层,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道桥卷材防水施工问题。
研究了Alcalaae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备玉米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加酶量为3.0%(254100U/mL),底物浓度9%,pH值8.0,水解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为19.68%,水解液可溶性蛋白含量可达30.14 mg/mL。
磷酸寡糖是指麦芽低聚糖中的某些葡萄糖残基与磷酸根共价连接的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类。除了具有一般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外,还具有促进钙,铁等矿物质吸收的功能。本文对磷酸寡糖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制备,检测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磷酸寡糖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