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尾虾虎鱼是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的优势种之一和重要渔获种类。为了给矛尾虾虎鱼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生物学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 年6 月至2014 年5 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7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该水域矛尾虾虎鱼的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摄食强度和平均性成熟体长等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依据2009 年12 月,2010 年4 月和8 月季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 119°11-119°32E)3 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部近海鱼类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与数量密度的分布特征,讨论了鱼类数量变化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为了解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适宜的栖息深度范围,采用Argo 数据重构了研究海域次表层20℃和25℃等温线深度场,分析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 时空分布与20℃和25℃等温线深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20℃和25℃等温线深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与20℃和25℃等温线深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
本文中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吸附量、解吸率等因素,研究硅胶分离提取鱼露中章鱼胺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表明:60~100 目硅胶对鱼露中章鱼胺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效果,静态饱和吸附量达3.837mg2g-1(干硅胶),30%的乙醇水溶液为最佳洗脱剂,洗脱率达90.48%;60~100 目硅胶对鱼露中章鱼胺动态吸附的最佳上样量为4BV,用1.1BV 洗脱液可基本洗脱完全.
耳石和角质颚是头足类日龄鉴定的重要材料。根据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提取出39 尾茎柔鱼的耳石、上角质颚和下角质颚,分析三个硬组织的微结构,对微结构的生长纹进行计数,并对耳石、上角质颚和下角质颚的轮纹数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根据2009 年12 月、2010 年5 月和9 月杭州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杭州湾海域的鱼类尾数和重量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优势种的组成及其对鱼类总资源密度的贡献。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季节变化明显,尾数和重量密度均为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
基于渔业调查数据对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的生长与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得vonBertanlanffy 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其中南极磷虾极限体长L∞=62.3mm,生长系数K=0.493,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092;根据生长方程进一步计算得到自然死亡系数为M=0.472;根据长度变换曲线法,总死亡系数 Z =1.27,捕捞死亡系数 F= Z-M=0.798,开发率E=0.63;经过 B-H 模
利用2013-2014 年1-12 月的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2014 年东中国海(25°~40°N 、120°~130°E)海表温度的基本情况、海表温度异常情况等,并通过罗伯特梯度方法提取水平温度锋,对各流系水团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 年东中国海表层水温的最大值为34.09℃,于8 月出现在台湾西南沿岸; 表层水温的最小值为-1.92℃,于1 月出现在辽东湾海域;2
2014 年6 月,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在23 个站点,分涨、落潮水平拖网并同步检测环境因子,共获得仔稚鱼样品232 尾.经鉴定样本隶属于8 目12 科21 种,以鲈形目占优共11 种,占52.38%,其次为鲤形目有6 种,其余各目均有一种.
本研究基于2006-2015 年秋季东黄海沙海蜇监测数据,采用重心、惯量、各向同性和铺展面积空间统计指标,分析研究了沙海蜇的空间群聚中心、地理分布范围和扩散方向,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以揭示沙海蜇的空间迁移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2006-2015 年沙海蜇分布重心呈远离陆架、南向迁移的趋势。
本研究测定了斑马魣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长度为16,699bp.包括13 个蛋白编码基因,22 个tRNA 编码基因,2 个rRNA 编码基因和1 个D-loop 区.在这37 个基因中,重链上有28 个编码基因,轻链上有9 个.4 种碱基含量分别是:A 为28.97%、G 为16.14%、C 为29.64%、T 为25.25%,具有明显的A+T 偏好性(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