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mi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某一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主体要素及资金、环境、政策等关联要素共同构成的大系统。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模型,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重新整合为社会、经济、环境三个部分。分析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诸多要素,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研究各种要素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利用Vensim_DSS 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和测试。分析影响吉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提升吉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科研水平是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军部分院校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科研模式主要是一种“小作坊”式的模式,由于“小作坊”难以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这种模式已严重制约部分军队院校的科研水平整体提高。针对目前困局,本文提出了一种“大科研”发展思路,从“大科研”发展战略的本质和特征入手,在课题申报、考评机制、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大科研”发展思路的相关建议。
全球城市——区域需要一体化力量推动其发展,这个力量可以来自跨国合作,也可以从地方内部关系中寻找。高科技集群发展需要以上两种途径的结合。大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全球城市——区域,同时也是高技术聚集区,其高速增长与后工业发展时期所需要的经济过程契合有关,而通过机构推动国际创新网络的形成则成为以色列国家创新的典型特征,同时对高技术集群发展规律的分析指出其满足知识密集型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多层次模型。高技术集群在
改革开放以来,整合“五路大军”的科技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然而,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科技分工协调问题却重视不够,削弱了国家层面上的科技组织动员和协同能力。本文首先指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在科技分工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当前出现的新趋势,对美、德等发达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府际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最后,试探性地提出我国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的科技
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有两种,内部商业化模式主要指创办企业,外部商业化模式以专利授权为最主要形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以科技成果为起点,通过企业把成果转化为产品进行销售,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本文分析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外部产业化不限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其技术能力以合适的商业模式进行商业开发,从而获得商业价值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对深圳高新区部分从事
美国研究型大学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益于其成熟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又为自身发展提供了结构和制度保障。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和信息采集,对美国西北大学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剖析。通过分析组织结构,归纳出高校科技管理活动的两大主要执行机构-科研组织和科研管理组织,并阐述以跨学科研究为目的而形成的部门类型设置和职能;结合进一步解读规范制度来透视科技管理的运行方
在中国的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去行政化”是一大难题。其根源在于1949年建立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此前,尽管中国科研体制的发展也偏于集中型而非分散型,但像中央研究院这类机构却并不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从近代史的梳理来看,中国在1949年确立的这种计划和集权模式,主要在苏联的影响下形成,具有较大偶然性。认识到这一点后,更具相似文化基因的另一近邻日本,应受到重视。日本明治时期涌现出很多重要思想家,
会议
创新知识的开放与披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R&D人员对创新知识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开放科学或保密.开放科学将加速创新知识的传播与使用,从而推动后续创新的开展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揭示了开放科学的本质与类型,并重点从市场失灵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视角,积极探索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构建开放学科技术政策的制度逻辑与基本框架.最后,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科学发展的产业化与国家化导致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并使后学院科学成为现代科学的主流形态。后学院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政府和企业与科学家一道成为科学活动的共同主体。主体的多元存在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必须协同进行。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式是政府、企业与科学家多主体间活跃的、制度化的协商实践,它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基本手段。只有实现了协同创新的体制化目标,建成创新型国家才有可能。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TIN)模型为分析纯电子期刊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概念工具。根据STIN模型,纯电子期刊的形成就是一个由新技术为一方,与由读者、作者、编者、出版者等构成的另一方之间展开的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和生成了纯电子期刊这个技术产品。这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相对优势,还要受制于技术所嵌入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
本文试图运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做一个清晰的描绘。以“协同创新”为检索词在CNKI中进行主题检索,得到1997年-2012年期间764篇文献。运用CITESPACE和UCINET可视化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借此展现出我国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概貌。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以陈劲、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和以杨育为首的重庆大学是目前国内协同创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