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江珧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来源 :2016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栉江珧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海域中,常用前端的足丝附着于底质,以后缘朝上的方式埋栖于浅海泥沙底质中,属大型贝类,建立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技术并研究染色体组型对于丰富贝类遗传学和分类学内容,探究该物种的起源及分类进化地位,指导遗传育种生产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112.5kg/hm2,225kg/hm2)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小麦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氮(112.5kg/hm2)水平下,间作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在分蘖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比单作常规施氮(225kg/hm2)提高了14.46%、7.21%、10.36%.减量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植株氮含量在分
为了研究施肥方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2013年在上海郊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分4个施肥处理:菜籽饼肥低量(CML)、菜籽饼肥高量(CMH)、化肥(CF)和不施肥对照(CK).水稻全生长期不喷洒农药.结果表明:CF处理小区,稻苗株高、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和对照.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CF处理水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飞虱的发
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UV-B辐射增强下施用不同硅肥对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甲烷(CH4)产生潜力影响.UV-B辐射设2个水平,即对照(A,自然光)和增强20%(E).硅肥设3个水平,即Si0(不施硅,SiO20kg/hm2)、Si1(硅酸钠,SiO2200kg/hm2)和Si2(钢渣硅肥,Si02200kg/hm2).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根际土甲烷产生潜力大于非根际土甲烷产生潜力.UV-B增强可
为阐明胞外DNA(即eDNA)对土壤细菌生物膜形成作用机制,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168和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为模式菌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PicoGreen荧光染料定量分析及一代测序,研究了eDNA对两种细菌早期生物膜形成及非早期生物膜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eDNA量、基因序列与分布.结果表明,在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DNase Ⅰ处理对恶臭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及非
作者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使用3、5RACE、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克隆卵形鲳鲹的低氧相关基因(LDH-A.MMP9),探究不同形式低氧胁迫下两种基因在肝和鳃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卵形鲳鲹的科学养殖和活体运输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利用线粒体cyt6基因和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分析中国大泷六线鱼的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比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研究了3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和变异,旨在了解这几个大泷六线鱼群体的遗传背景,为加强其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选用对虾养殖水体中常见的青岛大扁藻和微小原甲藻为实验对象,探讨不同pH值及氮磷比条件下,青岛大扁藻和微小原甲藻的生长竞争,探讨微藻藻相演替的相关调控因子,为对虾养殖优良藻相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卵形鲳鲹俗名金鲳,黄腊鲳等,属中上层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具有生长快速,肉质鲜美以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目前我国南方沿海网箱和池塘的重要养殖对象。本研究中,笔者设计了一种半封闭型的多级综合养殖体系,以广东汕尾市长沙湾滩涂地带作为试点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养殖试验。在体系中,卵形鲳鲹与凡纳滨对虾和青蟹混养,牡蛎单养。通过测定水质和营养盐的去除率,比较各种类的生长速率及成本利润率,分析评
生物滤池具有十分复杂的生态结构,在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脱氮、控制养殖系统水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尝试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滤池内分离好氧反硝化细菌,开展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好氧反硝化反应器的应用研究,以期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脱氮技术工艺提供参考。
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Linnaeus,1758),属双壳纲(Bivalvia)、贻贝目(Mytiloidae)、贻贝科(Mytilidae)、贻贝亚科(Mytilinae)、股贻贝属(Perna),俗称"青口螺",本实验旨在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来揭示我国南海野生翡翠贻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从而帮助相关行业和渔业水产部门指导和管理翡翠贻贝养殖产业及其野生资源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