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肝肿瘤31PMR波谱学评价

来源 :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些检查对于肝肿瘤的发生或弥漫性肝肿瘤而又无密度或信号差异者是无能为力的。 MR31磷波谱成像(31phosphorus MRspectroscopy,31PMRS)通过对组织磷代谢物的测定来反映组织的功能状况,是一种无创伤性、能活体观察组织病理生理变化的新技术。据初步研究,它能动态监测肝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可用于肿瘤治疗前后的评价。在以往的恶性肝肿瘤31P MRS研究中,发现磷化合物的含量水平发生了变化,然而所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此外,都未见对白血病肝脏浸润(Leukemic infiltration of the liver,LIL)的研究报道以及两种不同病理类型肝恶性肿瘤的深入对照研究。 作者采用SONATA 1.5 TMR扫描仪,通过对白血病肝脏浸润和原发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两组病例的二维化学位移(two-dimensional chemical shift imaging,2DCSI)31P MRS研究,探讨恶性肝肿瘤的肝磷化合物代谢特征变化,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肝恶性肝肿瘤的磷化合物代谢变化差异,为31P MRS在临床肝恶性肝肿瘤诊断和预测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腹部CT检查中,常发现腹腔内带蒂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体积较大的囊性病变的表现相似,造成CT定位困难。为此,作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内带蒂卵巢源性和系膜源性囊性病变18例,在回顾性分析和讨论CT的定位诊断,以期提高认识。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活体上进行脑白质纤维形态成像的一种方法,由于纤维束重组的数学算法各不相同,对纤维束尤其是交叉纤维的显示差别较大,扩散张量脑白质成像(diffusion tensortractography,DTT)连续示踪纤维分配(FACT)技术是目前各类MR(magnetic resonance,MR)仪工作站重组神经纤维的一种常用算法。由于MR仪的分辨率和DTTFACT纤维柬重组算法
引起低位胆道梗阻的恶性肿瘤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及壶腹部癌等。由于位置深在,局部结构复杂,临床症状隐匿且表现相似,因此,一直是临床及影像诊断的难点。但同时,明确引起低位胆道梗阻病变的性质及病变起源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拟定及预后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作者对临床因怀疑恶性低位胆道梗阻而申请MR检查的病例分别进行MR平扫及LAVA(liver acquisitionwith volume acc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一种起源于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通常能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一般较小(<50g)的嗜铬细胞瘤代谢速率较快,因而能释放更多的儿茶酚胺,相关的临床症状也更明显,同时较小的PHEO一般无囊变与钙化,其影像学表现与肾上腺腺瘤较难鉴别。MSCT扫描作为肾上腺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了CT增强及延
肝脏局灶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病变,对于比较大的局灶病变,综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其定性诊断没有太大困难。但对于小于3.0 cm的肝结节病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存在困难。而肝脏小结节病灶的早期发现及性质判断又恰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迅速发展,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已大大提高,而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定性仍是临床及影像学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在MRI常规T2w和T1W平扫的基础上,
作者应用3T MRI-DWI分析测量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颅骨骨髓ADC值变化。探讨不同年龄颅骨骨髓3T MRJ-DWI ADC值变化的影像特征及意义。并阐明了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颅骨具有不同ADC值分布,其中顶骨、枕骨骨髓ADC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随年龄增大,顶骨、枕骨自由水含量下降,可能反应红黄随转化:通过分析颅骨骨髓DWI特征性改变,有助于了解颅骨骨髓年龄变化规律和颅骨病变的诊断与
作者在文中主要探讨并比较ADC值和双回波成像这两种定量测量工具对鉴别,诊断椎体转移瘤和椎体急性单纯性骨折的能力,以及椎体受累程度对诊断能力的影响。
肝硬化是肝脏纤维化渐进性发展所致的终末期弥漫性疾病,以肝脏结构的扭曲和一系列结节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从良性增生性结节到发育不良结节到肝细胞肝癌一个逐渐的过程。虽然,MSCT多期增强扫描明显提高了肝癌病灶尤其是肝癌小病灶的检出,但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包括并行采集技术应用、3D-T1动态增强序列以及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使得MRI多期动态增强特别是联合运用特异性对比剂对于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
作者通过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阐明了CT介导下从侧后方经安全三角进入椎间盘注射臭氧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之疗效可能高于透视介导下的治疗过程,以相同的疗效标准比较,本组病例疗效为87.1%,而透视介导下的治疗过程疗效仅约81%(另篇文章),但这一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尚属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臭氧注射对于术前症状严重的患者即时疗效好,推测可能与臭氧的抗炎作用有关。
经过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E)已成为除外科手术外肝癌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但长期的临床随访观察表明,TACE在显著提高不可切除肝癌患者2年生存率的同时,远期生存率不高。即使栓塞化疗反复进行,五年生存率徘徊于10% 左右。除了接受TACE患者多为肝癌中晚期患者外,TACE术后病灶周边残留的肿瘤细胞,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