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Socket通信框架的RCM磨辊间磨床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7年会暨2017年全国第二十二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iqyd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通过C#语言建立了一套稳定的、高度可用的双向C/S模式Socket通信框架,具有多机通信、参数可配置、双向心跳及超时、重连、日志记录等特性.结合数据库进行数据转存、翻译,实现了与现场多台磨床及L3(Level3)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系统为上层应用提供稳定的数据引擎,结合首钢迁钢RCM磨辊间磨床通信的实际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低成本实现设备点检业务的信息化为目标,利用Android平台的优势,设计了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设备点检系统,该系统利用成熟的Android平台硬件,自主研发了设备点检系统APP及外接的温度、振动测量模块,最后形成了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低成本设备点检系统.使得点检工作的信息化覆盖成本大幅降低,为提高点检效率及提高设备状态提供了方法和条件.
目前国内轧钢电机中,一些特大型同步电机止推轴瓦轴向受到持续大冲击载荷,极易产生磨损烧毁.为此,研制一种新型的轧机主电机轴向止推轴承设备,即一种新型腔体式液体动静压组合轴向止推轴承.由于其静压轴承利用外部油源产生承载力,因此动静压组合轴承既综合了液体静压和动压轴承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缺点,能够有效解决大型同步电机止推轴瓦轴极易磨损烧毁的问题.
随着铁路行车速度、年通过总重的不断增加和运营条件的不断恶化,钢轨磨耗和疲劳伤损显著增加,通过热处理可以提高钢轨抗接触疲劳性能,减少钢轨伤损,增加使用寿命.本文通过使用自行设计生产的钢轨热处理淬火炉,采用浸入淬火液的方式对普通U75V钢轨进行轨头热处理试验,热处理后的钢轨抗拉强度Rm≥1220MPa,断后伸长率A≥13%,踏面硬度不小于370HB,横断面硬度36~42HRC,满足标准要求.
通过以太网通信和工业控制中所用到的现场总线、RS485等通信技术对比,以太网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其运用越来越多,PLC之间的数据交换也非常方便.本文阐述S7-1200两台PLC之间通过工业以太网数据交换的通信方式,运用了通信心跳来判断通信是否正常的方法及通信失败后报警提示的方法和运用.
武钢中试工厂成品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采用日本CHINO DP1000G温控仪与CHINO LT450数字指示调节仪对炉膛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其专用通信方式将DP1000G中的升温曲线发送给LT450数字指示调节仪.在整个控制过程中,成品退火炉的温度控制曲线由操作员在现场控制柜面板上手动输入参数,然后启动控制程序,并在不同的温控阶段手动给定氢气流量与氮气流量的瞬时值.本文所阐述的控制系统是在原系统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吐丝机头部定位控制系统在高速线材生产线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控制方法及应用效果.控制系统的控制器采用高性能工艺控制器(TCU),通过轧件跟踪、速度调整、位置控制等手段实现了线材吐丝机头部的准确定位.
随着钢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板坯库1个跨区1台吊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因此决定在2、3跨区各增加1台吊车,以缓解生产与吊车紧缺的矛盾.需要引进新的吊车定位系统设备,同时需要进行板坯库管理系统和吊车定位系统的联合改造,实现辊道、吊车日常作业调度与管理.板坯库新加吊车的改造成功实施,缓解了当前吊车的作业压力,有力提高了作业效率,满足了生产实时需要.
无人值守计量系统,是指通过远程视频、音频及现代网络传输技术对传统计量站所进行改造,实现现场计量站无人值守的一种适用于各种厂矿企业的现代化计量系统,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种低成本的计量远程无人值守系统的实现.
天车设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装备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天车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大数据采集、传感器、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的用户已不满足于天车系统的基本应用,还希望获得更多有关天车工作状态的准确信息,并希望天车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自诊断及远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功能.因此,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和状态监控功能的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的天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系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研
针对传统信息系统服务器利用率低、能耗大、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通过实际系统搭建案例,对传统物理双机架构与虚拟化技术架构两种技术,从架构原理、设备数量、安全可靠、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虚拟化方案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结论.从而确定钢铁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的技术路线.虚拟化技术是当前IT资源部署比较普遍的技术之一,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IT成本,进一步提供系统运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