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能量及辐射平衡特征观测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发展导致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及辐射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城、郊夏季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城、郊下垫面在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反照率以及储热项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晴天条件下,城、郊辐射收支分配有显著不同.城市辐射陷阱作用导致城区向上短波辐射日均值小于郊区,城、郊分别为24.6 W/m2和39.5 W/m,城市辐射陷阱效应导致截留的短波辐射日平均值可达23.7W/m2.同时城市地表向上长波辐射日均值大于郊区自然地表,城、郊分别为505.1 W/m2和488.3W/m2,这与城、郊地区不同的下垫面温度直接相关.(2)城、郊能量平衡分配的方式有显著不同,城市地表储热及感热为能量分配的主要方式,感热全天为正,始终处于不稳定层结.郊区潜热为能量分配的主要方式,夜间存在稳定层结条件.(3)城区楼顶铁塔上33m处日平均反照率为0.11,郊区草地日平均反照率为0.17,城区水泥楼顶2m处为0.23.城区铁塔上日均反照率代表整体城市下垫面反照率的特征,城市辐射陷阱作用导致其小于郊区反照率.而水泥楼顶的反照率代表水泥板单一下垫面城市特征,因此大于前2者的反照率日均值.另外,郊区日平均反照率的日变化比城区表现出更明显的不对称性.(4)白天城区储热项占净辐射的56%,而郊区仅占净辐射的7%,并与已有试验中夏季白天储热项数据进行了比较,城市储热项特征与观测所处站点的水泥(硬地)面积所占比重以及是否考虑人为热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用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资料,建立了京津冀分区域的高温和闷热天气模型:高温的天气模型为500hPa两槽一(弱)脊型式,闷热模型500hPa则为平直环流型,闷热的位势高度比高温时略高;高温和闷热日的850hPa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形势相似。进而以中南部代表城市石家庄为例,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35℃、37℃高温的精细化预报方程。并分析了方程的命中率(POD)、误警率(FA
本文以北京南郊观象台站2010和2011年8月每天三次(08、14、20时)的探空观测秒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分析和预报的边界层基本气象要素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边界层内的温度预报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即早上08时偏冷,但14时和20时显著偏暖;湿度平均廓线表明模式在边界层内的分析和预报均较实况显著偏湿。整体而言,模式在边界层内温湿预报误差均高于自由大气。模式对于北京地区早
本文利用北京观象台1951-2011年长时间序列降水统计资料、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1977-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93-2010年城区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针对北京地区在复杂地形、快速城市化和气候背景影响下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落区、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快速城市化后北京主汛期时间段、夏季城区降水量日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主要降雨时间、降水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于深入了解和
本文利用华东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SMB-WARMS,对2012年6月17-18日大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和演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特征,为预报此类梅雨暴雨提供参考和着眼点。得出以下结论:  (1)东北冷涡少动、西太副高强盛、长江中上游短波槽东移有利于副高西北侧与西风带南侧过渡区域的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聚集和动力抬升,提供了这次梅雨期上海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  (2)与西风槽和热带低压倒槽相联系的
利用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 Forecast (WRF),使用青岛地区精细下垫面土地利用资料模拟分析了有无城市下垫面情形下,青岛地区夏季海陆风、城市热岛现象。所有试验均成功地模拟出了海风和陆风的交替转换过程,城市地区风速小,热岛现象明显。城市面积增大造成区域气温明显升高,增温幅度为1~2℃,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及下风向的一些区域风速减小,但是城市热岛效应增大了海陆
城市天气预报工具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平台(以下简称MEOFIS)是集成多种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的客观气象要素预报系统,具备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处理、建立预报模型及预报运行、预报检验等功能。这五部分功能包括在建模试验和预报运行两部分中,其中建模试验部分包括了因子分析、预报模型的建立和资料的显示这几部分功能,预报运行部分包括了预报的实时运行、预报的检验和资料入库这几部分功能。建模部分中的
为了有效推进北京乡镇温度预报业务发展,挖掘精细化数值预报技术优势,本文以BJ-RUC数值模式产品为基础,采取支持向量机方法,开展乡镇精细化温度预报释用技术研究。利用98个自动观测站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逐时观测数据和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BJRUC)35个要素36小时时效的逐时预报数据,选取41个预报因子,建立了98个观测站点4个季节的36小时时效的逐时温度预报模型。通过不同样本检
本文以北京2011年“7·24”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初步研究了灾害特点、成因、气象防灾减灾的特征.分析表明,2011年“7.24”灾害是2011年入汛以来北京最强降雨过程,也是2001年以来夏季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降水过程,具有降雨持续时间长、过程累积雨量大、降雨落区分布不均的特点,过程共造成4人死亡,无重大经济损失;2012年“7.21”灾害是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降雨灾害,期
用电动自行车携带HOBO温湿度采集器对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一块约1.3KM2的区域进行了两次流动观测.利用观测数据,研究了选用不同地域代表性参考站、不同时段拟合数据对流动观测数据订正结果的影响.认为将有良好观测环境的临近郊区观测站作为参考站能够获得很好的订正效果.采用流动观测同时期的参考站数据作为拟合数据,其订正效果要优于采用参考站24小时气温日变化数据做拟合的方案.对经过订正的流动观测数据的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观测站1972~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5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8年,炎热日数呈增加趋势,寒冷日数、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中东部县市热指数的增加趋势和冷指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弱的升高趋势;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最低气温极大值则呈显著升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