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邊坡管理系(統)之開發與應用

来源 :2007海峡两岸岩土工程地工技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地区多山、多雨、多地震,又加上开路因素,造成山区道路崩塌灾害频传,每年需编列为数可观的预算进行边坡整治工作,但由于台湾山区饱围广大,地质、水文条件及环境状况十分复杂,道路边坡防灾工作及永续发展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努力。国内尤其经历九二一地震后,坡地安全俨然成为大家共同重视的课题及努力的目标,然山区地质、地下水及其他影响因子的不同,各种崩塌整治工法常有其适用性及限制,致使山区道路边坡之整治与维护作业复维解困难重重。为了因应台湾山区道路复维之边坡维护作业,作者特别针对道路边坡之特性,开验一套道路边坡专层之边坡管理系统。此套道路边坡管理系统主要是以资讯管理系统与地理资讯系统为资料处理与展示平台,系统主要架构包含了:自然环境、工程维护、定期巡检与历次灾损等四大资料库系统。资料库系统中除将道路等级、地理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土地利用、崩塌型态与防治工法等资料内容进行编码分类作业外,系统内累积建置之资料所进行之量化、加权、统计分析结果,亦可透过地理资讯系统强大之空间展示功能予以视觉化。本文主要将针对道路边坡管理系统之架构,并以示范案例之操作进行详细之介绍,说明系统应用于边坡灾害防治与维护工程之成效。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由文献引用之实际案例配合自行研发之室内模拟试验系统,经由成效检验、成本与工期之比较,探讨隔离降低水位对动力夯实的效益,包括水位降低前后之夯实成效、改良率、有效动态土应力增量等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夯击中造成土体某深度之有效动应力增量系随着水位之升高而降低,亦即降低土体水位可大幅增加其有效动应力之增量,同时亦相对增加了改良之深度。此外,并与砾石桩工法进行成本与工期之分析比较,其可做为进行动力夯实
配合深开挖工程所执行抽降水作业之目的在控制开挖面下方受压含水层水压力,避免开挖面下方水压力过大引起开挖面上举破壤。依据台北捷运新庄线道岔段深开挖工程实际施工资料,利用Theis不平衡式配合叠加原理,修正抽水井贯穿效应之影响,模拟计算得到开挖区下方之水位泄降量低于实测水位泄降量,研判应是多口邻近抽水井运转之交互作用影响所致。虽模拟计算结果明显偏向保守侧,Theis不平衡式可应用于初步评估计算配合深开
对于施工抽降水问题之模拟传统上大多采用套装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或利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在拘限含水层部分多采用套装软件MODFLOW或是经验公式Theis及Jacob修正型不平衡方程式进行求解,在非拘限含水层部分多采用套装软件FEMATER地下水流有限元素之数值模式进行求解,较少有理论解析解,本研究将利用理查方程式为控制方程式,利用富利叶积分转换以及函数转换技巧,求解非拘限含水层施工抽降水之理论解。
高雄捷运系统O1车站于2004年8月9日进行地下第五层开挖(深度11.7~14.7公尺)作业时,发生涌水导致邻损之重大事故,统包商沿站体运续壁外围全面施作止水改良灌浆,以对连续壁进行全面防漏措施,同时于站体内增设大量水位观测井,在补强前后进行抽水试验观察水位在抽水井运作时的泄降状况及停抽后之回升反应,以研判可能漏水地点及止水改良措施之成效.本文介绍O1车站抽水试验之运作程序及资料之研判,并介绍如何
高速铁路行车速度高,其基础结构的差异沉陷必须低于1/1000,目前台湾高速铁路目前正通过云林地区的严重下陷区,该地区目前最大下陷速率约为11公分/年,为监测高速铁路下陷情况,本研究于高铁沿线设置GPS监测网、水准监测网与300公尺深之地层下陷监测井,同时观测地表面的下陷量、结构物的下陷量与地表下土层的压缩量,本文将透过不同监测方法,探讨高速铁路下陷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台湾地区因都市发展,都会区捷运系统正积极展开,由于潜盾机掘进时将造成土体的应力改变,若无良好的掘进管理,将造成邻近区域的隆起或沉陷,而监测系统正如同工程师的耳目,唯有妥善利用适当的监测系统,方能使我们确实掌握基地内的现况,并进而拟定因应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故监测系统的布置应是灵活的,应视现场状况而作适度的调整增设,并非仅以固定的点位或频率去测量,其监测数据之管理值更并非仅为单一数字的表现
本研究首先介绍结合类神经网路(ANN)及一阶可靠度法(FORM)或蒙地卡罗模拟法(MCS)之可靠度分析技术(ANN-based FORM、ANN-based MCS)。接着以台北市一软弱地盘深开挖设计的可靠度分析为例,完整说明整个可靠度分析流程。此结合ANN、FORM或MCS技术之可靠度分析模式,在系统反应之模拟、计算效率之提昇,以及分析精度之改善上,相较于大地工程惯用之简化法(如一阶二次矩法,F
本文针对台北及福建两处基地鑚掘灌注式基桩之规划设计、施工前极限载重试验、施工期间之高应变动载与静载检测结果,参考两地设计规范,进行综合比较,并评估检讨各基地工作基桩承载力之安全度;同时介绍根据基桩载重试验所得之桩头荷重-沉陷、桩身摩擦力-变位及桩底反力-沉陷等特性曲线,所进行之行为设计(Performance Design)方法与成果;此外,雨处基地试验桩因桩底沉渣淤泥所得之反力-沉陷曲线特性及针
台北—宜兰直线铁路路线全长约48公里,包括二座长大隧道(一号隧道长约18.6公里,二号隧道长约15.5公里)、桥梁、路堤与车站等工程.未来完工营运通车後,台北至宜兰搭乘火车(自强号)仅需36分钟即可到达,大幅缩短东西部交通之旅运时间.本文从选线规划、工程地质调查、初步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说明书到民间投资可行性研究等范畴,精简地说明本计划书之各项规划过程与成果.
为了探讨地盘改良对减低软弱黏土层中进行无支撑岛区式开挖所产生土壤位移之效果,本研究透过超软黏土之模型试验,以1-g的方式模拟黏土层岛区式开挖之行为。此外,另采一个三维有限差分程式(FLAC3D),以数值分析来探讨不同型式地盘改良对黏土层岛区式开挖所致变位之影响,并验证模型试验结果推测现地行为之合理性。研究结果显示壁状地盘改良比柱状地盘改良更能有效地减低开挖引致之地表沉陷;且以增加地盘改良范围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