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区划及利用潜力分析研究

来源 :2012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观测的日、旬、月和年气温、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玉树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根据气候学原理,在充分考虑天文辐射、大气透明系数,日照百分率等影响太阳辐射因子的基础上,计算出三江源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然后以年太阳总辐射量作为一级(主导)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最高气温达10~15℃),以上期间的日数(利用佳期)作为二级区域指标进行分区,对三江源地区9个不同类型的太阳能资源区进行分区评述,同时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和气候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农作物生长期光合生产潜力为26846.4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11812.4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449.9kg/hm2,与1997年—2006年实际年平均粮食产量3327.0kg/hm2相比;只占气候生产潜力的35%,说明三江源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最后得出:三江源地区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条件优越、电网容量与架构理想、电价水平较低、交通设施便利、光伏产业链完整、太阳能利用市场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等优越条件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2010年和2011年6月至8月神农架及其附近地区19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时资料,初步分析了神农架地区夏季降水、温度、风场、湿度这些气象要素的特征.
四川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复杂,受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的影响,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干旱和洪涝是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过去许多研究都表明,四川盆地盛夏容易出现“西旱东涝”、“西涝东旱”的情况,这种反位相的气候特点,不仅与特殊的地形条件相联系,也与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变化有关,四川地区洪涝灾害和长时间持续干旱均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出现.研究四川
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附近区域每年夏季都会发生多次灾害天气,诸如强降水、强雷暴、大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尤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发的降水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常造成突发性局地暴雨并引起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而且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能提前准确的预报这些MCS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不仅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小,还能保障人的
冰雹是一种由强对流系统所引发的剧烈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暖背景下[1].由于气候变暖[2],使冰雹的次数减少,预报难度加大,中外学者对冰雹的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芳华[3-8]等对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西北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新疆系统性冰雹、黑龙江、江西、云南、新疆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使用2007年05月—2011年04月的ADTD(Advanced Direction Time of arrival Detection)逐日闪电资料,将重庆划分为若干个10×10km的正方形网格,以此网格单元统计分析了闪电密度、强度、频次等方面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并得到了重庆全区域和4个区位年均闪电日数与闪电密度的关系.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站点逐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近50年云南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云南30年(1971~2000年)的年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全年、四季平均风速分布相似,均以哀牢山为界呈滇东北风速偏大,滇西南风速偏小的区域分布特征.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4 ms-1.比较而言,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2)云南平
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耕地面积和公路里程等反映人类活动的资料以及降水资料,在定义获得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指数、人类活动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中长期演变的影响规律.
本文利用1961~2010年贵州冬季的日最低地表温度以及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路面持续凝冰日数的统计特征.研究表明:位于贵州26.5~27.5°N纬度带西部的地区高频发生持续凝冰,每年平均发生6~9次轻级凝冰(持续凝冰1~3天),3~6次中级凝冰(4~6天),2~4次重级凝冰(7~11天),1~2次特重级凝冰(12天以上).总体来看,在全省范围内各级凝冰发生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极端持续凝
基于EOS/ MODIS 的积雪产品MOD10A2,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永久性积雪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永久性积雪存在西北部和东南部集中而中部少的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横断山脉、岗日嘎布、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海拔地区,积雪的面积为19682.60km2,昆仑山西段和喀喇昆仑山南段永久性积雪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而喜玛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
利用三峡库区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三峡库区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