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脐橙生育特性与气象条件探讨—S9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肉脐橙国内又名中华红脐橙,它是目前在甜橙中发现的唯一果肉呈粉红色或红色的脐橙品种。 本文以2002年对该品种观测的各物候期、落花落果数等资料为主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红肉脐橙春梢的生长量随积温的增加而增加,生长曲线符合指数规律.生理落花落果时间在4月30日~6月10日之间,着果率1.59%.果实膨大停止并达到商品成熟期为12月中下旬,成熟时间比国内最优脐橙纽荷尔晚30余天,≥10℃的积温5685.5℃,降雨量1039.9mm,日照时数1416.9小时,丰产性能好.生理落果期平均温度22.6℃,平均相对湿度73%,落果率86.9%;平均温度21.1℃,平均相对湿度82%,落果率96.9%.
其他文献
本文将相空间引入到大尺度异常雨型型的划分.首先通过对形象直观二维问题的示例,证实了相空间中概率密度函数的不均匀性,也证明在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雨型的可行性.进一步在前8个主要EOFs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新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兼顾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并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新雨型在季节
华南和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夏季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的基础上,针对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研制了一个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RCM).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华南地区和南海地区5和6月份的降水.为了更好地研究华南和南海地区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很有必要建立该区域的模式气候.本文就是介绍华南和南海地区的十年(1991-2000年)夏季风气候学研究.模式RCM所使用的
城市热岛效应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结果仍然难以满意.一些人得出了热岛效应的影响比气候变化本身更大或者类似的结论,而一些研究者则甚至指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影响其实并不存在.对于我国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之多,结果也同样是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本身比较复杂,许多内部的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搞清,另一方面研究资料的不足,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受到了广泛
本文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指出,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3个地区,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其次是印度洋地区,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季节内振荡一年中有两次极大值,冬季它主要活跃在南半球(10S附近),而夏季它则活跃在北半球(10N附近)春秋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
基于8年星载OTD/LIS闪电观测资料,分析了1997/1998年ElNino事件期间全球雷电活动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就全球尺度而言全球闪电活动未呈现显著的总体性异常,但全球闪电活动对该事件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各大陆都出现了各自的区域性正、负异常区(尺度为数百至数千公里),一些正异常中心处闪电密度增加了400%以上,它们的位置存在季节变化;其中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这两个区域出现了闪电活动较为显著的
基于5年或8年星载OTD/LIS闪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全球闪电活动对全球温度改变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总闪率对全球地面气温的变化是正响应的,灵敏度为17±7%K-1;全球陆地和北半球陆地季平均的闪电频次对地面温度和湿球温度增加也有灵敏的正响应,灵敏度约为13±5%K;但在南半球、热带等其它区域,季平均的闪电频次与地面温度年际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同时还讨
无论是长期天气预报还是短期气候预测,对海洋中温度、盐度、海流等观测资料都有极大的依赖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上成功地实施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以及"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等国际计划,并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建立了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这些计划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气耦合系统的研究,促进了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特别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和预测有了质的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副热带高压天气气候动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进展.在系统综述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夏季副热带加热和边界层摩檫在副热带高压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和流型调整、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活动及热带台风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
本文重点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变化对湖北境内长江干流径流量的影响,由于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收集有限,在分析降水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方面,仅限于分析长江上游降水与宜昌水文站流量的关系,引入"小波分析"原理对上游降水变化与宜昌站流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湖北境内长江干流温度变化和查阅长江上下游气候变化相关文献.文中提出112°E是长江流域温度变化的分界线,年平均温度在此线以东的湖北省及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为增温或变暖为
本文介绍了在乾安县使用大孔径闪烁仪监测环境干旱和农业干旱的情况.环境干旱是水分平衡的直接反应,在水分平衡有关各项中最难得到的是实际蒸散量.使用大孔径闪烁仪可测到显热通量,从而计祘出蒸散量.通过长期观测干旱地区的蒸散量、降水量和迳流量,就可以计祘出水分的盈亏,掌握水分平衡状况.当农作物遭遇干旱时,由于气孔关闭、蒸腾减少会导致显热通量急增.用大孔径闪烁仪可以测量到这种变化.统计作物生长关键时期显热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