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MSTP技术在供电信息网中的应用

来源 :2006中国国际供电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一部分简述了SDH到MSTP的发展必然和演进历程,并突出了重点--基于SDH内嵌RPR中间智能层的新型高效MSTP解决方案;第二、三部分介绍了RPR这一融合了SDH和IP特点的新技术及其在MSTP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RPR与TP及RPR与SDH分别比较的方式探讨,MSTP中融入RPR的技术优势;第四部分列举了采用这一技术的系统在江苏供电信息网中的应用示例.
其他文献
电网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对于保证项目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电网项目覆盖区域广、数量多的特点,用常规的社会学家参与的评价方法难以奏效.本文介绍全国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社会评价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自适应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有无对比法、非线性优选组合预测模型、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等多方法模型.2005年,基于该方法体系的评价支持软件系统在全国
通过介绍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常见方式的种类及应用,根据电网对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对各种自投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兼顾安全、经济运行的最佳运行方式,并列举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电流差动保护具有原理简单、选择性好的优点,在主设备和高压输电线路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变电站通信规约IEC 61850的制订和逐步推广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的各种硬件设备将可以通过标准定义的通信接口通信完成继电保护的功能.本文在IEC 61850协议中电流、电压互感器采样数据的订阅/发布机制基础上,开发了一个能根据电网拓扑结构的变化动态修订继电保护订阅数据对象,进而实现电流保护分区灵活整定的
针对±800kV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的备选极址概况,选取理论上适合采用垂直型电极的极址,设计了几种垂直接地极的不同布置形式,在子电极长度不变其它参数改变和子电极根数不变其它参数改变2种情况下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性能上的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几种方案中的跨步电压和接地电阻均满足设计要求,但都存在接地极附近土壤温升过高的现象.同时选取几种垂直接地极布置形式中各项技术指标相对最优的方案与双圆环水平布置接地极进行
本文根据合肥市配电网面临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了建立以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为基本目标的数字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本文结合配电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建立统一数字化配电管理系统综合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思想的结构分层、功能分布系统设计方法和运用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总体思路,以建立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本目标,对合肥市数字配电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各子系统
随着电力市场逐步放松管制,纵向一体化电力产业的逐步解体,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不同程度的分立和开放,预示着未来配电网必将从现有的输配电网系统中脱离而独立承担相应的配电生产、用电服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经营目标也在更新和调整.配电网生产经营管理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先进管理系统.本文根据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虚拟技术及超媒体技术、数据库及储存技术等
本文介绍了一台直流混合式电子电流互感器,它白分流器、线圈、光电传输系统及一些电子电路组成.实验结果显示这台互感器的直流测量部分达到了0.2级的准确度,谐波测量部分满足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的要求.
滇北地区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多变.偏西地区水能丰富,急待开发;偏东地区是"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主要通道,因此,气象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力和气象人员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气象(尤其是覆冰)对输电线路影响的研究.近几年又投入到对该地区的气象(覆冰)区划研究.首先广泛收集气象记录、灾害性天气纪实和输电线路采用的气象条件及运行情况(包括事故记录),以及通信线路的覆冰情况及电线覆冰观测资料等.通过分析
本文介绍了一台220kV用于计量和保护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CT)的结构和测试结果.两年多现场运行结果表明,这台ECT运行安全、稳定,满足TEC6044-8 0.5级标准.
分析了闪变抑制目标下TCR型SVC(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响应特性,说明了当SVC的主要目标为抑制闪变时,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提出了工程应用条件下便于操作的的闪变改善比的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