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分子同位素高灵敏度探测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a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窄线宽近红外二极管激光器作光源,在公里级长程吸收池开展了高灵敏度同位素探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很好地测量大气分子同位素丰度,利用多条谱线进行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设计并实现了可用于外场实际大气测量的长程Herrott吸收池.
其他文献
使用NOAA气象卫星AVHRR不同季节的12次数据,将热岛强度的极值△Ta进行平均,全年成都市和中小城市△Ta的平均值分别为5.75和3.35℃;夏季的平均值最大,分别为7.50℃和4.84℃;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分别为3.33和1.62℃.白天和夜间△Ta的平均值比较,成都市分别为7.39和3.46℃,白天是夜间的2.14倍;中小城市分别为4.44和1.83℃,白天是夜间的2.43倍.与16
在对历史上河南省冬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背景特点、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流层参数建立了1套定性和2套定量预报方法,并参考中国气象局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建立了河南省沙尘天气的短期预报业务平台.
本文利用1999-2004年天津气象铁塔站的花粉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花粉年季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此为基础,进行花粉浓度预报效果较好,这对提前预知花粉的浓度变化,预防和减轻花粉过敏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河北省中南部沙尘暴年代际演变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较大,月际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对2005年4月19~20日河北省中南部的沙尘天气从天气形势、产生机制、物理量场、单站气象要素等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沙尘天气是西北路径冷空气引发的锋后西北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不断加强的高空西北风和地面冷锋入侵是沙尘暴爆发的重要动力机制,前期持续增温和降压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沙尘天气发生前后单站气温、气压、风
本文利用河北区域40个测站近50年的长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区域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季变化规律和大气温度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溶胶观测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0年来,河北区域不论南北,年平均气温及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较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尤以冬季最低气温升高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幅较小.冬、夏两季气温日较差60年代至90年代有明显变小趋势,同一季节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季
本文利用天津市公安医院2001-2005年、天津市胸科医院2002-2005年逐日过敏患者皮肤试验病例,天津市河西区气象铁塔站2001-2005年3-10月逐日花粉监测资料,天津市多年逐月气温、温度、风速、水气压等气象资料,研究过敏性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病季节分布规律、发病年龄、主要致敏原种类.结果表明:在13种过敏性疾病中花粉占32.3%,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次是室内尘土、螨、多价霉菌、桑蚕
本文根据福建东部地区宁德市、福州市和莆田市三个城市的13年酸雨资料,分析了东部的酸雨年际和季节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酸雨分布和地面气象条件关系.得出东部地区多年降水呈现酸性,其酸雨的酸性顺序为宁德市>莆田市>福州市;酸雨的分布特征与降水量、湿度、风速风向等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德州市冬季市区与郊区的气象资料,揭示了冬季城市环境产生的城市气候效应规律;并着重阐述冬季城市热岛效应规律.
本文主要工作是利用NCAR的包含动力,辐射和光化学相互作用的SOCRATES二维模式,研究地表有机氯排放增加30%后平流层微量气体和温度的变化.分析表明:有机氯增加后,平流层ClOx增加,通过化学反应直接导致臭氧的减少,同时通过化学耦合使NOx和HOx减少;而NOx和HOx的减少,通过与臭氧的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臭氧的减少;由于臭氧的辐射效应,臭氧减少引起平流层短波辐射加热率的减小,最终使得
本文利用2004年秋季9次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垂直分布特征和不同高度气溶胶粒子谱特征.分析表明,在8km以下,大气气溶胶粒子(直径0.1-3 μm)浓度在不同高度层内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存在着累积层、递减层、少变层和增加层.1km以下存在着气溶胶粒子累积层,浓度一般由103-104个·cm-3;1-3 km为递减层,气溶胶粒子随高度出现明显的递减;3-5 km为少变层,粒子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