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面临的很多决策任务中都含有数量信息,因此对数量信息的觉察、分析、使用等可能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对数量信息加工的前提是对数量进行表征,即个体对数字刺激在脑中进行解释、表达和操作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个体对数量信息的表征能力在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Furlong和Opfer(2013)的研究中发现三年级和五年级儿童都表现出在重复博弈决策任务中受到数字加工的影响。Blake等人(2015)在研究中发现10岁左右的儿童就可以参与到单次和重复博弈任务中。但综合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指标和关系的考察上相对单一、分散,因此本研究从儿童发展的视角考察儿童的不同数量表征能力对其在决策中表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机制。本研究选取一、三、五年级儿童,考察不同年级儿童在不同符号形式中的数量表征精确性对其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决策任务中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儿童的非符号数量表征(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符号数量表征(符号数量比较任务,数字线估计任务)对决策行为(囚徒困境博弈任务)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数学能力在数量表征影响决策过程中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在单次博弈决策任务中,一、三年级儿童的非符号数量表征越精确,其符号数量表征也越精确,进而在决策中较少做出合作行为,也就是越容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而五年级儿童的决策行为只受到符号数量表征的影响,表现出符号数量表征越精确,选择合作的行为越少;在重复博弈决策任务中,一年级儿童的数量表征和数学能力均与决策行为不存在相关。而三、五年级儿童都表现出儿童的符号数量表征越精确,数学能力越好,进而在决策中合作选择越少。本研究结果为决策的理性人假设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