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一城多站”现象演化、问题与应对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高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多个高铁站点的布局,即高铁"一城多站"现象,然而这一布局模式也导致了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如选址不合理、客流稀少以及可达性差等.鉴于国内外对于这一现象研究存在较大空白,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开展具体研究.首先,通过高铁网络的发展演化过程分析,总结出了长三角高铁"一城多站"背景下的4种高铁线型与站点的空间关系模式.其次,针对这4种空间关系模式和未来高铁站点地区发展预控问题,分别探讨了现状高铁"一城多站"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为探究城市群网络结构与城市间联系特征,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人口流动数据建立城市群复杂网络模型,选取网络密度指标测算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模块度、聚类系数、k-核指标测算局部网络特征;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指标测算个体网络特征.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为实证案例,主要研究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整体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以"北京市"、"天津市"等为中心的6个城市组团,组团化发展明显;北京市、天津市、石
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是新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建构特色街道景观体系对山海型城市的特色保护与延续有重要意义.既有关于街道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特殊类型的街道,系统性弱,少数对于街道景观系统的研究也多以感性的角度出发,可应用的城市尺度较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于自然格局特征显著、人文资源丰富的大尺度城市总体设计,提出了"反向测度—正向反馈—多系统耦合的设计引导"的街道景观系统量化建构方法.通过反向测度的方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战略规划,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乡村振兴人才的缺失和人向城市流动的方向不变,出现空心化、相对老龄化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持续.本文按照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形成制度的思路,并期望在持续的实践中继续检验和完善,从国内各省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经验现象出发,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乡村复兴的做法和教训,尤其以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八年实践为模板进行借鉴和提炼,以2020年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
本文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和现阶段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态势,以现实案例分析为基础,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在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首先,基于具体的相关数据梳理,明确小城镇在城乡发展序列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接下来,以小城镇的人居环境现实情况为视角,从生态、布局、尺度、风貌四个角度剖析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最后,以图示解析的形式,从顺应自然、有序布局、管控体量、重塑风貌四个方面提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
"三生"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认知模式,其统筹协同、融合重构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相协调和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必然路径.秦巴山区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内乡村空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从绿色增长理念出发,以秦巴山区商洛市花园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乡村空间功能分异入手,围绕生态空间优势发挥不足、生产空间分散狭窄以及生活空间品质较低等现状问题展开"三生空间"系统内部的耦合关系研究,解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土地利用方式转换推陈出新,变换模式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并运用新的理论以探讨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已成为当前及城乡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次研究从细胞自噬理论中获得启示,以肇庆市端州城西片区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细胞自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审视、研究城市修补及发展的过程,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修补及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以空间生产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摆脱了自然生长过程,标准化成为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力量,应对"千城一面"下的城市风貌特色管理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实际上,城市风貌特色的保育不仅来自于功能,更多的是应对人的心理需求,如此产生的空间复杂性和边界的模糊性,需摆脱既往单纯二维、功能化的城市规划控制方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柔性技术手段,可以修补城市规划管理中缺失的风貌管理制度基因,影响空间成长和变迁的趋势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加速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缓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带来千村一面、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案例,基于产业振兴视角从产业结构确定、主体职能多元、创新产业引领以及生态底线防守四个层面对当前旅游型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江苏省沿江区域作为长江经济带下游经济发展水平高、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环境风险高的典型"三高"区域,面临着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方式转型的较大压力.本文从系统修复的角度,提出临江-滨江-近江三个层次的沿江生态保护体系,并从岸线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控制和生态连通等方面探讨了各个层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及规划对策,以期为沿江省份和城市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系统性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泰山山脉作为山东省最为重要的自然大型脉络群,为山东省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及丰富的眺望景观资源,而由东西跨度较大的泰山山脉与周边城市所架构起的山城群落空间中,山体与城市建筑群之间构成的眺望景观界面逐渐成为城市特色风貌打造、优美景观界面形成、城市地域化空间构造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泰山山脉山城群落构成的山城空间关系入手,以山城空间紧凑度等量化指标对山城群落空间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眺望类型下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