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大庆市为例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09百年庆典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tmd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对分析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联系的一种有效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用来评价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程度。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7年7~8月的地面观测资料和三轴风速仪资料,对祁连山南麓地形云的形成与垂直风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按照地形云的形成的天气背景,将其分为5类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和低云量与气层的抬升(三轴风垂直分量W)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时,三轴风W为正值(气层抬升),低云量增加;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W为负值(气层下降),低云量减少.湍流强度的变化也与降水有很大的
本文首先从动力学角度,将高原低涡视为受热源强迫的边界层内涡旋,建立柱坐标下满足梯度风平衡的低涡控制方程组,分析高原低涡切向流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高原低涡中各类波动的频散关系及其特征,同时定性讨论了热力作用对混合波动的影响以及混合波动与高原低涡流场特征的联系。而后使用美国新一代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进行了两次数值模拟实验,一次是理想数值试验,对动力学流场部分
文章利用1961-2008年四川省133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高原东侧四川省近50年降水日数、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近50年来四川省年降水从西到东呈现"增一减一增"的区域变化趋势:甘孜州以及凉山州大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阿坝州以及盆地大部分地区均为减少趋势,其中盆地西部、北部地区尤为明显,盆地东北部则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
针对2007年7月16日至19日期间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一次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天气过程(简称"07.7.17"大暴雨),利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对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与大暴雨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是两个中尺度低涡-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500hPa中高纬度槽
风廓线雷达是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对大气风场等物理量进行探测的一种遥感设备[1]。作为新一代大气遥感探测系统,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将风廓线雷达组网并应用于气象业务当中。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于1987~1994年对美国中部的风廓线雷达网(WPB)作了评估,对风廓线性能和科研业务应用给予了非常肯定的评价[2-3]。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礼县、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主要夏、秋作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及当地气象站1971-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近40a该地区冬小麦、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比较了夏、秋 作物种植的气候优势.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各气候因子适宜度差别较大.光照、温度适宜度分别为0.72和0.70达到较高水平,水分适宜度为0.49.全
本文将2009年7月高原考察获得的一些观测资料与T639分析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通过比较拉萨、那曲、定日三地探空观测和T639分析场给出的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廓线发现,两者给出的风场廓线形态比较一致,风速大小略有差异;整层相对湿度的差异都很大,尤其是0000UTC时刻相对湿度廓线的形态和值都与探空观测有着显著差异,几乎没有体现出逆湿的特性;温度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边界层大气中。地面自动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城市地理学以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为主要任务,属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宏观背景出发,指出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而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瓶颈"效应;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重点论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目的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会议
本文基于对全国范围内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考察,总结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空间集聚特征。考察发现,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处于急剧扩张之势,表现为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规模、研发经费投入均迅猛增长;研发机构的业务功能不断提升,区域性和全球性研发中心不断增多;研发活动涉及的产业领域日趋广泛,不断从高技术领域传统领域延伸。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