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对花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脏健康的影响

来源 :中国鳗鲡现代产业论坛暨国家鳗鲡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初始体长为(41.54±0.83)cm,体质量为(167.67±13.33)g花鳗鲡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0 mg/kg姜黄素(1组)、1000mg/kg丁酸钠(2组)、1000 mg/kg果寡糖(3组)和1000 mg/kg复合中草药提取物(4组)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基础饲料为对照组(5组)饲料,开展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四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对花鳗鲡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肝脏健康的影响.结果 表明:200mg/kg姜黄素显著提高花鳗鲡脾体指数(P<0.05),显著提高花鳗鲡鳃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提高其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1000mg/kg丁酸钠显著提高花鳗鲡鳃的总抗氧化能力(P<0.05),提高其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l000mg/kg果寡糖显著提高花鳗鲡脾体指数(P<0.05),显著提高其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花鳗鲡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l000mg/kg复合中草药提取物将花鳗鲡血清溶菌酶活性提高50.04% (P>0.05),提高花鳗鲡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提高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四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对花鳗鲡肝脏组织结构影响不显著.各组花鳗鲡肝脏细胞形态和大小正常,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居中.1000mg/kg丁酸钠显著降低花鳗鲡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综上,四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均显著提高花鳗鲡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维护花鳗鲡肝脏健康.
其他文献
将卵巢处于第Ⅱ期的雌性鳗鲡(Anguilla japonica)随机分成4组,即恒量注射激素组、梯度注射激素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空白组;恒量组和梯度组注射鲤鱼脑垂体和HCG,且激素总量一致.检测鳗鲡发育过程中性腺、骨骼、肝脏、肌肉和血液中钙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 表明,注射激素的雌鳗卵巢中的钙、磷含量逐步升高,血清中钙、磷含量先降后升;骨骼中钙、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
自然条件下,鳗鲡(Anguilla japonica)自降河入海至性腺发育成熟需洄游数千公里、耗时半年以上,且整个过程中不摄食.本文以降海洄游、人工促熟和长期饥饿(20个月)三种状态下的鳗鲡为材料,研究其在性腺发育和饥饿胁迫时的主要生物学指标(包括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性腺指数、含肉率)以及肌肉、肝脏和性腺中的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鳗鲡性腺发育和饥饿胁迫下的营养物质来源与变化.结果
比较了长江口降海洄游的鳗鲡雌、雄鱼血清中的14项生化指标及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差异,并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性别判定函数.结果 发现,鳗鲡雌鱼血清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离子含量显著低于鳗鲡雄鱼(p<0.05),白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鳗鲡雄鱼(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蛋白、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磷酸根离子的含量在鳗鲡雌、雄鱼间无明
人为或自然因素下都容易出现不同鳗苗混杂的现象,由于鳗鲡苗种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从外形很难区分.为了保障鳗农的合法利益和提高养殖效益,促进鳗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建立了一种能够在现场就快速、高效使用的鳗鲡种质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通过比对5种常见鳗鲡养殖种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美洲鳗鲡(A.rostrata)、花鳗鲡(A.marmorata)、太平洋双色鳗
采用离体组织培养法结合酶消化法建立了一株欧洲鳗鲡肝脏细胞系(EL),己在体外连续培养48个月以上,稳定传代超过70代.EL细胞系为成纤维细胞形态,可在15~32℃下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27℃,最佳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的L-15,该条件下可在体外生存超过100天.在液氮中保存一个月的细胞复苏后成活率超过70%.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第65代EL细胞系仍是2n=38的正常二倍体细胞系,18SrR
迟钝爱德华菌是大菱鲆、牙鲆、鳗鲡等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菌,为了解发病过程中迟钝爱德华菌和鳗鲡的相互作用机制,本试验对迟钝爱德华菌EIB202侵染后鳗鲡肝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差异分析并对该菌与侵染相关的基因PuAH的部分功能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构建迟钝爱德华菌的体外侵染模型,追踪观察细胞病变并由此确定侵染的关键时间点,提取不同侵染时间点的细胞蛋白并利用差异蛋白组技术(iTRAQ)进行分析,找出差异蛋白
“脱粘败血综合症”是我国规模化养殖欧洲鳗鲡、美洲鳗鲡黑仔与幼鳗养殖期的最主要病害,投苗当年的发病率高达90%。我们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鳗鲡的组织匀浆液中纯化到大小约200nm的具囊膜病毒粒子;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细胞分离,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对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到同样形态的病毒粒子;提取病毒基因组DNA,利用建立的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方法从感染病毒的细胞
我们首次从养殖鳗鲡的病料中分离到给多国鳗鲡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的鳗鲡疱疹病毒。由于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环境,尤其是与水温密切相关,其临床症状也有明显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检测需求,建立了鳗鲡疱疹病毒的PCR、多重PCR、定量PCR、LAMP、ELASA等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鳗鲡疱疹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患“脱粘”、“红头”、“败血”、“烂鳃”等的鳗鲡病料中都检测到鳗鲡疱疹病毒,其中,
细菌生物膜可抵御宿主免疫系统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使用mini-Tn10转座子诱变系统构建突变文库,筛选出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的突变株B188,分子分析显示其突变基因与细胞色素C4(cytC4)具有最高同源性(92%);进一步的RNAi介导cytC4基因沉默也显著降低了细菌的膜形成能力。比较嗜水气单胞菌野生株和cytC4基因沉默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cytC4
β-defensin又称为防御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分量小的阳离子多肽.本研究运用RACE-PCR技术获得日本鳗鲡的两个β-defensin序列,并分别命名为Aj-defensin1和Aj-defensin2.其中Aj-defeninl cDNA全长362 bp,开放阅读框192 bp,编码63个氨基酸;Aj-defensin2 cDNA全长368 bp,开放阅读框204 bp,编码67个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