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代有著其獨特的禮樂文化和禮樂文明,而青銅樂器及其銘文正是兩周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周禮樂制度的具體體現。所以,對青銅樂器進行綜合研究,特別是對青銅樂器的銘文進行整理分析,於了解兩周語言文字乃至西周禮樂文明有著重要的價值。迄今所見的青銅樂器包括鐘、鎛、饒、鈴、鐸等各類,數以千計之多,而根據筆者的統計,當中鑄銘樂器共約800多件,單件銘文少則三五字,多者百字以上,編鐘全銘更是有如《叔夷鐘》長達五百字之組合。先秦樂器銘文的年代跨越西周(公元前1027年一公元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56年),歷史跨度達800餘年。青銅樂器銘文的內容是多樣化的。從目前已出土的八百多件有銘青銅樂器所見,除《曾侯乙編鐘》明確、系統的記載了音階樂律外,絕大多數的銘文都無關乎樂律,而是與其他青銅彝器上銘文一樣,記載諸如征伐、祭祀、追孝、賞賜等內容。不過,青銅樂器的銘文又呈現與青銅禮器的銘文不同之獨有的特色,如有時會出現很多樂器專用的套語,即當時樂器鑄造者在刻鑄樂器銘文時,所形成的較為常見的語言格式。如:以樂…佣樂…、龢/元鳴…、穆穆…、錯錯雍雍、豐豐毚毚等,這些套語在兩周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青銅樂器銘文中亦呈現不同的特色。本文的撰寫即是對所選的樂器銘文中的套語進行考釋分析。首先是文字的考釋,然後再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分析其時代和地域的特點,以期對青銅樂器的考察提供重要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