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视角探讨《城乡规划法》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归纳国内学者对《城乡(市)规划法》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发现主要有规划学与法学两个视角,从法学分析的角度发现已有研究可总结为行政法学、分析法学与比较法学视角,但鲜有学者对《城乡规划法》的法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本文追本溯源,依据法律分类,对《城乡规划法》进行法理学分析,明确《城乡规划法》的法律地位,通过对比中外城市规划核心法(主干法)有关的内容,并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发现由于《城乡规划法》缺乏《宪法》观点及公共利益视角,导致城市规划的编制权、审批权、监督权、修改权等相关权利界定不清;最后结合近年来《城市规划法》在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城乡规划法》的部分条款进行思考,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其他文献
现代城市面临日益突出的防灾减灾问题。建立防灾空间体系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公共开放空间是防灾空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城市设计的视角,从功能及形态维度探讨公共开放空间对于防灾空间体系的重要意义,阐明开展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提出防灾减灾城市设计的概念,阐释其基本内涵,并尝试探讨相应的设计对策。
住区边界空间作为住区与城市的交接过渡,是住区与城市交流最前沿的地带,具有重要的城市意义。当前的住区边界空间呈现出僵硬冷漠的表情,与城市缺乏交流互动,没有对城市作出其应有的贡献。本文论文结合类型学、城市设计等理论,从城市的角度展开对住区边界空间的研究,试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边界空间处理手法。
我国城市处于郊区化过程中,利用轨道交通采用TOD 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和引导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确定轨道站点及线路的影响范围。利用地铁调查数据,对典型站点各种衔接方式的接驳距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轨道站点直接影响范围为半径500m 区域,间接影响范围在 750m -1500m,并对影响范围相关因素如站点区位和周边道路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
通过探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协调的内容,建立了“两规”的协调体系。客观上预想,通过“两规”规划指导思想、人口和用地规模、规划标准和规范、规划方法等的协调,亦可规划技术层面实现“两规”的动态协调。
城市跨河发展主要分为“沿江—跨江—拥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和面临问题不尽相同。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仍处于沿江或跨江的初级阶段,城市跨河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兹待改善。本文根据中外各典型城市的总结,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河流宽度与跨河通道对比关系、通道密度、两岸人口比例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判别城市当前的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条件和依据。
基于目前国情、城市轨道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的发展状况和出行特点,笔者认为促进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是实现各交通方式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效益,并以上海为例,通过对三个典型站点地区的抽样调查,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与自行车接驳的现状、乘客的出行特征、行为意向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保证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有两类,一是对供给方补贴,二是对需求方补贴,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住房补贴的效果及效率不同。目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是我国目前住房保障的两种主要形式。本文针对这两种补贴政策的政策效果及实施效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廉租住房以及株州市经济适用房为例,对供方补贴及需方补贴方式进行了评价。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检索,了解近年来“生态文明”受关注度剧增,学术理论界对该话题的关注也随之有显著增加,但是,关于“城市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城市”的直接讨论还不多。同时,已经有许多城市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实践,包括直接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和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三种类型。随后,对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和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对相关研究的演进历史和主要观点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回顾地下空间发展的历史,对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人防、交通设施、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建设)转变、开发重点(人防工事、结建工程、平时利用工程)转变、权属问题(立法解读、立法建议)和规划完善(总规层面、分区规划层面和控规层面)等相关内容进行探索总结,探讨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与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区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在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文章将有关区域协调合作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基于功能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和基于制度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基于功能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有助于更科学地发现空间秩序。在实践中,区域合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人口分布、区域交通、门户功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