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医学针灸学教学的体会

来源 :2004西南片区针灸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快、疗效高、操作方便,相对安全,科学性强等特点,因而几千年以来,一直为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针灸学作为中等卫生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结合专业及中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生的喜好.笔者通过近年来对针灸的教学,谈几点教学体会.
其他文献
脑梗塞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治疗方法众多.我们对6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益肾调督取穴组与普通取穴组随机分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对其前后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TXB)及6-酮-前列腺素F(6-K-PGF)等血管活性物质进行动态观察.
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刺激膈神经而引起的膈肌不自主地间隔的收缩和痉挛的一种常见症状,称为"膈肌痉挛".此病机发生于诸多疾病的各个阶段,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脑血管病变、尿毒症、肝硬化晚期,又可发生于正常人.本文所讨论的这一特殊类型顽固性呃逆,属药物副作用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发病因受寒、劳倦或情绪过激而诱发本病.《张氏医通》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本病属中医学"头风","眉梭骨痛"和"面痛"范畴.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笔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扩张脑血管,使脑细胞获得营养而复活,从而使所支配的对侧肢体功能恢复,结合头皮针、体针、耳穴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用头皮针、体针组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肱骨外上髁炎为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又称网球肘,笔者于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应用小针刀配合蜡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也是临床疼痛治疗中经常会遇见的多发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甚至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近年来相关专业杂志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报道很多,归纳起来其真正需要手术治疗者低于16﹪左右,除极少数重症以外绝大部分患者应用针灸、牵引、推拿、药物等方法治疗,症状都能缓解;但以上治疗方法均为对症治疗,因此其远期治疗效果是有限的.且费
跖筋膜及跖腿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小针刀治疗,一方面调节了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同时因刺激量大而激发了肾经的经气,疏经通络;再者,较针推治疗而言,针对患处的治疗的作用专一、刺激量大(即使φ0.8mm的粗根针也比不过小针刀的宽度).针推治疗,一方面以局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郭剑华主任医师创建的五步法,即针刺、松粘、扳动、熏洗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后遗关节功能障碍9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肱骨外上髁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前臂作旋前活动时,肱骨外上髁的伸肌受到牵扯,经常反复引起损伤;患者气血虚弱,运行不畅,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筋骨失于濡养,引起痠痛、麻木,影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温针灸舒通筋脉,活血通痹,温煦肌肉,使气血调和、筋脉通畅,痹痛可蠲.可见,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疗效确凿的方法之一.
透刺疗法开始于元代.元代窦汉卿,明代杨继洲都擅用此法.《玉龙歌》中说:"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透刺疗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它特点是刺针少,而刺激穴位多.本文介绍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