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组织学”课程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第三届全国纺织品与创意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137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适应普通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织物组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进行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改变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其他文献
水是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生命之源.水生态文明秉承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人、水、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是有效推进经济新常态时期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完善的绿色水环境体系和先进的水文化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纳入新
水利投资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利投资效益一般可分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对水利投资效益的测算,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如防洪、灌溉、发电效益等方面.但是,随着我国对水利生态的重视,水利投资的生态效益日趋突出.在实践中,水利投资的生态效益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体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二是防沙固沙,保持上游水土,减少下游泥沙淤积
“江河枯竭”指代的是水资源危机.我国是一个有水国家,但在十四亿人口面前却是杯水车薪.我国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上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阻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江河理想中的功能转型是在保证水资源污染有效控制和水源不存在枯竭状况下,综合考虑本地区各方面利益和因素,走出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水资源利用发展道路。我们所提倡的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水资源危机处理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如何将广大人民的核心利益与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获取之间扭曲的关系,不但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也波及区域之间以及相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利益者之间的和谐.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便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密切的一种伴生现象长期存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大多数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制度,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中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效果显著.本文
传统水利工程以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防洪、发电和水资源利用为目的,对于水环境、水生态基本功能,特别是涉及水生态生命功能的保护与影响明显考虑不足,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合理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强度,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遵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较之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理念与水利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
为使纺织工业持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本文就纺织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分析了纺织工业、纺织品所面临的国民经济发展、国际环境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形势及相关学科发展对纺织学科的影响,从纺织品研发和纺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两方面,提出了纺织学科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建议在人才培养中从“一个拓展、三个环节”入手并加以实施.
纺织科技的不断进步,纺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大量涌现,导致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学科融合,对大纺织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计划提出了调整和更新的新要求,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开设“纺织概论”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纺织产业科学与技术的整体知识构架,了解纺织加工系统的主要理论、技术,了解纺织产业的特点及与专业的关联,为学生的学习和择业提供方向性指导.
以学生为中心,为全面提高其创新与实践能力,结合复合材料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就“纺织复合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探索高效培养优质纺织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新模式.
针对制订所在学校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任务,在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上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合理化建议.专业课程设置上,大类基础课程切合认证要求,并突出专业认知引领;教学时段安排要遵循渐进、均衡、错峰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要紧密结合现代纺织科技,创新开设“新工科”特色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在加大实践环节配比的同时,创新实验实践平台,开展虚实结合教学,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形成工程互补实
本文以“针织服装创新设计”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围绕针织企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各类项目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工程任务模块,系统化地开发四个进阶的学习情境;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根据“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