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价应用

来源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w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电网进行脆弱性分析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但所分析的算例一般为IEEE标准测试系统,与实际电网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文选取中国某地区电网。本文还根据分析要求构建了该电网网架拓扑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电网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攻击: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分析电网在各种攻击下承受扰动的能力,指出了电网中的薄弱节点、薄弱区域。最后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网络特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现有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难于快速准确区分线路区内外故障且整定困难,动作正确率低。本文针对直流输电系统的特点,研究了线路两端安装的平波电抗器和直流滤波器组构成的“天然边界”,发现该边界对于故障暂态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的衰减特性具有明显差异。仿真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作为故障启动判据,多尺度小波变换下的高频段信号能量作为边界保护判据的单端暂态量保护能够实现全线故障快速可靠的切除。
现有的电力电缆接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大多由于现场监测装置供电困难、数据传输距离受限、需要进行大量的现场施工等原因,仅适合于发电厂、变电站内的使用。针对城区电力电缆接头点多量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研制了一套新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现场装置以C8051F020单片机和Wavecom Q2406A模块为核心,对电缆接头温度数据采集和监测,利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短消息服务来实现数据传输,完成远方监测与
阐述了光声光谱法测油中溶解气体含量的原理;介绍了用该方法检测油中气体含量的几个实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光声光谱技术测油中气体含量法的可靠性、可行性做出评价和建议。
大规模风电接入系统对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影响较大。本文以我国某地区风电场为研究对象,根据IEC和其它电能质量的相关标准,利用当地电网提供的电网和风电场的实际数据,并以PSCAD/EMTDC和MATLAB为仿真计算工具,分别计算了系统连续运行情况下该风电场的电压波动、电压偏差、闪变、谐波、三相不平衡度以及风电场因故切除后的系统频率偏差。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系数法求取各项电能质量指标的加权向量的基础上
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后,配电网不再是常规型辐射状电网,而是多电源并列运行的网状型结构,这种情况下的配电网结构更加复杂,因此原有的故障区间定位算法需要进行改进。本文在对原有的故障区间定位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矩阵算法,在该算法里,对网络矩阵和矩阵信息矩阵的参数加入方向性,并对多电源网络仅设定一个正方向,使得在进行区间定位时,只需要一次计算即可得出故障区间。
探讨中性点接地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桥路故障诊断方法,仿真研究表明,通过监测、分析桥路直流电感电流和续流管T7、T8电流,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桥臂开断与直通故障,实现对桥路故障类型的诊断;通过对桥路直流电感电流波形和续流管T7、T8电流波形及其傅立叶变换分析,可计算出直流分量、基波分量和二次谐波分量,根据其数值特点,实现对故障桥臂的定位。该方法具有监测量小、故障特征明显、判据简单等特点,可作为在线监
本文推导出适合电力系统动态的核反应堆数学模型并在PSASP得到实现。该模型包含中子动态模块和热动力学模块。对反应堆在不同扰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核反应堆固有的温度效应和中毒效应是核电站稳定运行的基础,该自稳定性必须在前期设计中得到保证。本模型封装进PSASP,可方便的为其他程序员调用,进行核电站与电力系统相互影响的动态分析。
电力系统遭受特定周期性负荷扰动时,会发生混沌振荡,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利用T-S(Takagi-Sugeno)模型无限逼近非线性的特性和H∞控制对于扰的抑制功能,针对一类典型含周期性负荷扰动的简单电力系统,建立系统的模糊T-S模型。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理论求出系统的一个次优H∞控制律。采用并行分配补偿技术(Parallel distri
随着分布式发电(DG)规模、容量的扩大及其在发电比例中的提高,近几年研究工作已经在利用分布式发电装置孤岛运行的可能性方面展开,很多研究均提出了分布式发电DG的解列和孤岛运行方案,以充分发挥DG的积极作用。基于此观点,本文对分布式电源与系统孤岛解列的方案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探讨,并给出了解列策略。
基于机电系统小信号模型,采用特征值分析法,研究了AVR+PSS励磁控制对次同步谐振的抑制效果。分析了三种形式的PSS对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输入信号和加装扭转滤波器的PSS,可以使PSS在提高低频振荡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缓解次同步谐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