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hns洋中脊的新生岩石圈磁性:从远程地化到地幔上涌

来源 :2016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aowang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洋中脊,观测磁异常反映了其下岩石磁性层的厚度和磁化强度。喷出玄武岩沿快速和慢速扩张洋中脊几乎等厚;而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受控于岩浆分异过程。在岩浆供给量较低的区域,如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高度的分异使得玄武岩内的Fe和Ti 含量增加,进而产生高幅值的磁异常。
其他文献
2016 年夏季,为保障中远海运集团“永盛+”项目6 艘次船舶北极东北航道航行任务的顺利开展,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和多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为其提供了北极航线的气象、海冰和海浪综合预报保障服务,共发布北极航道综合预报服务信息91 期,保障了“永盛+”项目的 圆满完成。
会议
New Siberian Islands lies between Laptev Sea and East Siberian Sea.Every year Landfast ice develops significantly all the way from the continent coast to these islands.
会议
本文将国外北极环境噪声、冰下声传播和混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北极环境噪声的种类及测量方法、边岸噪声和海冰建模的发展情况。对于北极冰下声传播,大多数的研究为测量冰下声线剖面以及声传播损失。
会议
By riding on the eastern branchof the Prydz Bay gyre,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intrudes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gradually transforms into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mCDW)by mixing withthe
会议
南大洋是全球海洋底层水的主要源地,跨等密度面的海水上涌是海洋中深层水返回海洋表面的重要途径,跨等密度面的海水通量控制着碳、热量和营养盐等物质的存储,对地球气候系统有重大影响。南大洋放射性碳证据表明,在上一次退冰川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被认为是由深海尤其是南大洋聚集二氧化碳的快速释放造成的,然而其变化的机理特别是海-气间二氧化碳快速流通的原因犹未可知。
会议
南大洋冬天出现的冰间湖强烈影响着南极海冰的生成。罗斯冰架冰间湖是南大洋产冰量最高的冰间湖。本文基于被动微波海冰密集度数据和再分析气象资料建立产冰量模型,计算2003-2015 年罗斯冰架冰间湖的产冰量,研究产冰量连续多年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测试。
会议
北冰洋富 Mn 褐色层是建立年龄框架和地层对比的有效工具,但是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北冰洋阿尔法洋脊B85-D 孔冰筏碎屑(IRD)、有孔虫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探讨了沉积物颜色即Mn 元素旋回在建立年龄框架中的可行性,以及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在Mn 元素富集过程中的作用。
北冰洋中部地区沉积物中粗组分 IRD 的含量强烈的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在该区域的很多研究中得以证明。通过对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在罗蒙诺索夫脊采取的ARC5-ICE2 岩芯样品的多指标分析,以及与邻近的96-12-1pc 和PS2185-6 岩芯的对比,发现IRD(>63μm)在冰期的含量明显高于间冰期,并体现了良好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会议
随着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日益严重,作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海冰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极海冰是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海冰区,准确获取北极海冰时空变化规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白令海北部陆坡的两个具有规律 AMS 14C 测年结果和高分辨率特征的沉积岩芯(SO202-18-3 和SO202-18-6)粒度和黏土矿物变化特征,结合沉积序列、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对比、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变化等资料对岩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对32 cal.ka BP 以来周边陆地对白令海陆源物质的来源和输入进行释读,探讨末次冰期冰盛期以来陆地冰融水与白令海缺氧事件的关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