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分析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地球科学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pia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选用了4景AVHRR影像。影像获取时,为大范围晴空天气,平均风速在0~3m·s-1之间,其中3次在17时前后,1次在深夜,日期分别是2000年3月26、3月27日、7月31日和2001年5月22日。将AVHRR第4通道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再计算得到等效辐射亮温。用城市与郊区的亮温之差代表热岛温度,并以摄氏温标表示。采用统计、平面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成都平原12个城市的热岛最大强度△Tmax;分析了成都市白天和夜间城市热岛的动态变化规律,从宏观上形象地展示了成都平原的城市热岛现象及其特点。研究表明:成都平原,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其热岛效应都非常显著;不同城市的△Tmax的大小与城市规模的具有相关性,城市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成都市区的热岛温度分布具有多中心的特点,白天2~3个热岛温度中心的位置主要在城市东部的二环路外侧;夜间热岛温度中心出现在一环路以内的城市中部,二环路附近出现多个热岛温度次中心。成都市区的城市热岛温度中心具有昼夜变化特点,即白天热岛中心出现在城市东部,夜间向城市中部转移。研究证明:利用NOAA/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的快速监测和动态宏观分析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本文对基于NOAA/AVHRR AVHRR研究成都平原中部热岛效应的主要结果和最新进展的总体回顾和比较表明,16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显著扩展。最近5年春季晴天下午成都市的城市热场分布由岛状转变为大体与二、三环路平行的环状,温度的水平分布梯度也由比较均一、对称逐渐演变为不均一和非对称。
本文以江西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基于WEBGIS的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案,为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方法。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切成长40mm直径17mm的矿石圆柱用20 wt% NaCl溶液浸泡308小时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在481℃、456MPa围压下加1608MPa轴压,13小时后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实验后试样长度压缩为30.7 mm,算得应变速率为5.0×10-6/s.实验产物中出现大量垂直应力轴
对新近纪埋藏化石的红粘土围岩层、第四纪典型风成马兰黄土、受成壤作用影响较大的第五层古土壤、的磁组构分析表明:埋藏化石的围岩红粘土的磁组构参数P、F、L值明显大于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其P、F平均值均大于1.02,L平均值为1.002,而Q均值小于风成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磁组构参数F-L、P-Q组合图与马兰黄土-第五层古土壤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反映新近纪埋藏化石的围岩红粘土沉积物是风动力搬运而来
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红花铺侵人体岩石类型为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具俯冲型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其中所获锆石的形态及CL图像特征研究,分辨出3种不同成因的锆石,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1765.1±8.4) Ma、(450.5±1.8) Ma、(413.5±1.3)Ma的3组年龄值,分别为继承锆石年龄、成岩锆石年龄和变质锆石年龄,代表
通过XRD、EPMA和ICP-MS等测试仪器对四川虎牙雪宝顶钨锡铍矿点中白钨矿单矿物晶体进行了研究.测试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橘红色白钨矿与该区无色白钨矿和其它地区白钨矿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基本相似,橘红色白钨矿的颜色成因可能与较多含量的稀土元素有关;通过对该区白钨矿的风化面和新鲜面的稀土元素组成对比发现虎牙雪宝顶钨锡铍矿床中白钨矿稀土元素(REE)总含量相当高,为414.92~1467.14μg/g
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快速隆升分三阶段:青藏运动(A幕3.6 Ma BP、B幕2.5 MaBP、C幕1.7 MaBP),昆黄运动(1.2 MaBP、0.8 MaBP、0.6 MaBP)和共和运动(0.15 Ma BP-0).青藏运动C幕黄河中游诞生(1.7-1.5 Ma BP),1.2 MaBP中、下游贯通,同时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0.15 Ma到达共和盆地
摩天岭岩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边界有平滑状、棱角状,与寄主岩石边界存在截然、模糊或过渡的特征。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出现碱性长石的黑云母暗色矿物眼圈及寄主岩的碱性长石捕虏晶。发育针状磷灰石。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具有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混合。这种混合可能是环斑花岗岩形成的条件之一,而花岗岩基质也有强烈
辽东、吉南硼矿区有大量的镁橄榄岩分布,为了研究其成因及与硼矿的关系,作者就以辽宁营口后仙峪硼矿区的镁橄榄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镁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的研究,发现:(1)镁橄榄岩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物组合稳定、岩石结构均匀、岩石化学具富镁难熔性高特性,为一超基性岩地质体,其来源于经过较大程度的部分熔融的地幔岩;(2)硼矿体对镁橄榄岩有着密切的空间上的依存性、岩性上的继承性。镁橄榄岩不仅是硼镁石型硼
通过1∶25万鹤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小兴安岭中南段摩天岭发现了具环斑结构的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环斑长石多呈自形晶宽板状或宽板柱状,少数为圆球状,大小不一,2-3.5cm,内核为肉红色碱性长石,外壳为宽约1-2mm的灰白色斜长石,有时也见无环的卵圆形斑晶.其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摩天岭环斑花岗岩及其岩石组合为不同于前寒武纪典型非造山环斑花岗岩的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为形成于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