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上海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上海市科技统计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已将战略从贸易和生产领域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国际化战略.在海外设立R&D分支机构是其实施R&D国际化最直接、效果最显著的一种重要形式.探讨了在沪外资跨国R&D机构的类别、活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考察了其对本市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技术市场等三方面的影响。提出要依据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及其R&D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根据驻沪跨国公司及其R&D机构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与管理措施;根本的出路在于苦练和强化内功。
其他文献
消费者保护是现代社会日益重要的话题之一,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往往在面对强势的生产经营者时,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作为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主体,理应履行消费者保护的相关义务,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引导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主旨便在于以产品强制召回中的国家义务为例,将从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之必要性、强制召回的制度设计以及相应的国家责任三个角度进行重点论述,探求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家义
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其风险隐患也不断暴露,信用评级业务更受关注.该领域存在的独立性欠缺与利益冲突、市场垄断、法律责任约束不足及监管缺位等问题,大大抑制了信用评级积极功能的体现.危机后,国际上出现不少对信用评级制度的改进做法,可供中国借鉴.未来中国金融创新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的完善需从加强监管、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防范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引入内部信用评级及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入手.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有个别人丧失诚信,弄虚作假、滥用诉权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类不诚信诉讼行为,不仅蔑视司法权威、侵害他人利益,更将影响和谐社会有序构建,若不予以高度重视并完善对策措施,这类不诚信诉讼行为将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可能造成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空转.本文以规制和预防不诚信诉讼行为作为行文主旨,厘清不诚信诉讼行为概念和识别要件,分析不诚信诉讼行为产生原因,重点调研不诚信诉讼行为在立案
本文指出,中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思想指导之下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民事再审制度使得纠纷的解决永无尽头,进而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被牺牲,司法的公信力荡然无存.作者认为,为恢复司法公信,应当将再审制度的价值定位为"有限纠错",以再审"有限纠错"价值为指导,慎重启动再审程序,保障裁判的安定性.
政务诚信具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领头羊"作用,然而政务诚信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政务诚信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的步伐.针对政务诚信的缺失,本文力图通过法治的途径解决政务诚信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务诚信的法的价值,然后论述政务诚信建设依靠法治的重要性,最后探讨政务诚信建设新的法治路径.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与此同时,人们对司法的诟病、不信任也比比皆是,当"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来谈中国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期望使司法公信力获得得以塑造的认知土壤.通过司法行为的改进及司法改革的推进来提高公众对司法活动的认同,本文从司法权的有限性角度出发,通过明确表明司法功能的作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来说明司法权并不是万能的,
民间借贷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广受社会关注的现象,应当厘清该现象合法以及违法的界限,从法律规制上加以充分研究和有效应对.本文结合中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分析了民间借贷在法律规制上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越来越完善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没有诚信,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分析了诚信的内涵,诚信原则的重要作用,诚信缺失的危害,最后并探讨了诚信原
作为上海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之一的上海汽车制造业,本着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通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不断推进整车和零部件各系列产品的后续发展,同时加快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创新"平台战略",形成国内三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加快推进自主品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上海汽车制造业的历史回顾,加深认识科技创新是上海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科技创新的现状及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以下简称本年度报告)中,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立足113个基本指标的统计分析,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等五个板块对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以下简称上年度报告)相比,本年度报告中上海的创新能力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尽管从整体来看,上海的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