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包虫)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区域控制试验,验证以“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为核心的包虫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为包虫病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分别在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建立包虫病控制试验区,采用“单项灭绝病原”阻断病原循环链的控制策略,“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控制模式,对控制试验区所有家、牧犬用吡喹酮(药饵剂型)进行预防性驱虫。 结果:经过4年的连续投药呼图壁县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从控制前的18.5%减少到0;温宿县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从控制前的14.7%减少到0;两县新生绵羊包虫病平均感染率比控制前减少了85%以上。 结论:“单项灭绝病原”控制策略,“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控制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建议在我国包虫病高发区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神经细胞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的重要靶细胞,PrP106-126是研究TSEs致病机理的理想工具,对PrP106-126作用的培养神经细胞模型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朊蛋白的功能和探讨TSEs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利用PrP106-126构建了大脑皮质和小脑颗粒神经元作用模型,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和朊蛋白基因的
牛、羊等家畜的吸虫病常见报道,但鹿的吸虫病却较少有报道.对新乡市人民公园23例鹿进行了诊断,其中11例患有肝片吸虫病,感染率高达48%.确诊后采取防治措施,坚持使用皮喹酮进行一年一次的普遍驱虫,加强卫生管理,使用千分之二硫酸铜溶液喷洒水内灭螺,采用硝氯酚等药物治愈以防止感染人.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采用GAPDH基因做内参照,对奶牛生殖系统的12个不同部位组织提取总RNA,进行PrP基因表达的定量研究.结果发现,雌雄奶牛的生殖系统各部分组织都有PrP基因表达,其中雌性奶牛的卵巢、子宫、子宫阜呈现高的表达量,雄性奶牛的睾丸、附睾呈现高的表达量.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探讨朊蛋白的基本功能和生殖系统在传染性海绵状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首次对14例EBL病牛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BL病牛淋巴结、心脏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78.6%和90%,并见到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肿瘤细胞过量表达VEGF,均明显高于相应瘤旁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还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肿瘤细胞分泌VEGF现象.因此,我们认为VEGF在EBL病牛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现象
2004年12月,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某养猪场,在对25日龄的一窝仔猪进行猪喘气病菌苗接种后,导致接种仔猪全部猝死.后经剖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该猪群隐性感染大肠杆菌病和轻度附红细胞体病后,带病预防而致应激死亡.本文介绍了发病情况、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治疗。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禽流感病毒感染和正常对照鸡肾组织差异表达的双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到包括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2)、淋巴细胞抗原复合体基因(LY6E)、基质Gla蛋白基因(MGP)、溶菌酶基因、IFN诱导的跨膜蛋白基因及一个没有任何同源信息的EST等6个表达上调基因;KIAA125
本研究应用经SPF鸡胚增殖的虎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Tiger/Harbin/01/2003(H5N1)株,其对MDCK细胞的TCID50为10-7.36/0.05ml,经气管接种人工感染小鼠,对感染致死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无菌采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剖检感染的死亡小鼠发现以肺脏的损害最为明显.病理组织学光镜观察,肺泡腔不同程度的缩小,胞腔内有少量
对试验牛群分别用内蒙金宇生药厂和乾元浩云南宝山生药厂生产的灭活高效O-Asia Ⅰ型二价疫苗进行免疫,定期、定个体采血监测O型、Asia Ⅰ型免疫抗体消长情况.结果:两种疫苗免疫试验牛后22天,O-Asia Ⅰ型抗体均明显上升,整群免疫保护率达到70%以上,内蒙金宇生药厂二价苗O型平均抗体滴度在免疫后52天达到最高,Asia Ⅰ型平均抗体滴度在免疫后52天达到最高;乾元浩云南宝山生药厂二价苗O型平
随着羊驼群体的不断壮大,对羊驼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成为我国羊驼养殖业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以顽同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羊驼副结核病的发生可引起羊驼生产能力下降、死亡,对羊驼生产有明显的影响,对本病的诊断和防治是羊驼养殖业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概述了羊驼副结核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旨在为羊驼副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寻找新型疫苗靶标,采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内诱导基因。首先构建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质粒表达文库,库容量为10000CFu。再用经过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裂解产物吸附过的结核病人血清。通过原位免疫印迹来筛选基因组表达文库,共获得14个阳性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