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域勘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江苏海域勘界为例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暨2003年海峡两岸港口及海岸开发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际公约和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了国际海洋划界的原则和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海域勘界性质、目的、原则和方法,及与国际海洋划界的异同点,根据江苏海域勘界的实践提出了适合于江苏县际海域勘界的原则和技术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对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氯仿沥青A与C中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碳、氢是构成石油烃类的主要元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氢同位素分析在煤、石油和天然气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而且常与碳同位素分析相结合开展应用研究。几十年来,随着GC-IRMS和GC-TC-IRMS 技术的发展,测定单个化合物的碳、氢同位素值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稠油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一种是原生型,主要指烃源岩在低演化阶段形成的未 熟-低熟油;另一种是次生型,指古油藏遭受后期破坏改造,油气发生水洗、生物降解与氧化等多种物理与 化学作用后所形成的重质油/沥青。近期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原油的研究表明,成熟度与稠油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过去强调喜氧细菌在生物降解中的作用,近年有人提出厌氧细菌可能起主导作用。本研究采用地质地球化学、生
本文对渤南洼陷沙四来源原油的物性特征及成藏意义进行了阐述。渤南洼陷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西部,是济阳坳陷的主要富油洼陷之一,发育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 段两套主力烃源岩,其原油在洼陷带及周边地区均有发现,源于沙一段烃源岩的原油在洼陷中心部位有少量发现。发育于盐湖环境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以膏泥岩、灰岩、泥灰岩、灰质泥岩及(油)泥岩互层为主,膏岩及膏泥岩发育在沙四上亚段下部,沙四上亚段上部在南部斜坡带主要为
本研究利用溶解、吸附、冷冻和离心等方法,建立了高分子烷烃的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原油中微晶蜡含量及其烷烃组成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松辽盆地北部的西坡、齐家古龙及东部的朝长、太平川、徐家围子东部等地是近两年松辽盆地北部重 点油气勘探区块,因而研究各区原油特征、划分原油类型、确定油气来源对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松辽盆地北部的西坡、齐家古龙东侧、肇源南、朝长、徐家围子东部及太平川等区块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分类,希望本工作有助于认识油气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高酸值油是指原油的测量的酸值(TAN)以中和1g原油所用的KOH毫克数。通常把TAN大于1毫克/克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原油的TAN值可以变化很大,可以从小于 0.1到8mg KOH/g。本文主要应用地球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渤海湾盆地陷高酸值原油的物性、生物标志物、含N、S、O等非烃化合物以及原油的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对高酸值原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选择苏丹地区两个盆地18个不同酸值的原油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是分析石油酸组成的一种有效手段,原油以不经任何分离直接进行质谱分析,得到酸性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大分子极性合物的电离,而且得到的离子全部为准分子离子,其质量分辨能力远超过其它类型的质谱仪,为石油酸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根据长江口ADCP实测断面水流资料,对长江口流场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涨落潮流分离,落潮主流偏向右岸(南岸),涨潮主流偏向左岸(北岸),流速在垂线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低平潮和高平潮时,在断面上有环流的产生.
通过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小塔山水库溢洪闸下两级消力池在各工况下的消能率及其流速流态,试验研究表明,两级消力池的消能率达到75﹪左右,满足设计要求,为使消力池不致产生不利流态,造成对消力池的破坏作用,应控制闸门运行方式,选择有利的泄流方案.
针对水流泥沙数值模拟用到的基本资料分类无序、不便记忆、不易共享、查询困难等缺点,采用ACCESS数据库,基于ADO和OLE技术,通过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isual Basic实现了相关数据操作(包括输入、查询、修改、挑选)、数据绘图、格式转换、打印等方面的功能,做到分门别类地管理各水文、潮位站各类资料,真正实现资料系统化和资料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