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桦褐孔菌菌株JS-1生物学特性观察

来源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lu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摇瓶"深层培养法"和培养皿"平板培养法"对野生桦褐孔菌营养生理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桦褐孔菌菌株JS-1茵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45℃菌丝体死亡;在以葡萄糖为碳源、酪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且最适加量为葡萄糖1.5%,酪蛋白胨1.0%;金属离子Mn<2+>和Cu<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Fe<2+>和Zn<2+>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桦褐孔菌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6-pH7;在"限氧"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态,具有限氧生长的特性。这些结果为野生桦褐孔菌JS-1的驯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竹黄菌是我国传统珍稀药用真菌,现代医学证明其有着非常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通过对竹黄菌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确定了液态发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葡萄糖2,牛肉膏2.5,KHPO0.1,MgSO0.01;培养温度28℃,pH5.5,摇瓶装液量50mL/250mL(V/V),接种量5%(V/V),摇床转速170r/min。
测定了6株灰树花菌株发酵液中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灰树花GF01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多酚氧化酶活和酸性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漆酶活性略低。综合分析表明GF01是一优良的灰树花菌株。
对山东省大规模栽培的35个平菇商业菌株运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个菌株有30个酶谱类型,不同菌株有各自特有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70%相似水平上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以黑丰268为代表的8个菌株;第二类包括以2002-4为代表的4个菌株;第三类包括以超级99为代表的7个菌株;第四类包括以庆丰518为代表的16个菌株,多为杂交菌株。
本文选择了18种灵芝的子实体和7种灵芝菌丝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子实体中和菌丝体中的三萜和多糖含量,并且对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品种优良的鉴定和改进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对"川杰1号"茯苓[(Poria cocos(Fr.)Wolf)]菌株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DA加富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PDA培养基次之。"川杰1号"茯苓菌株在PDA加富培养基菌株萌发良好,菌丝强壮,菌性特征明显,生长速度快。
从栽培灵芝中获得一个突变子实体,分离获得突变菌株,将该菌株再进行田间栽培获得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对突变子实体进行宏观及微观分析,该突变菌株子实体生长突变为肿瘤样不规则生长,子实体皮壳及菌肉组织正常分化,但没有分化出菌管层,无孢子,菌面似漆样光泽弱于正常菌株。将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证明突变是由DNA序列突变所引起的。通过对该突变菌株的初步分析,认为其在灵芝
本文报道了引自福建等地的20个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菌株的栽培出菇试验,试验表明来源于福建省的大光菌株具有产量高、耳片厚而大和长势好的特点,是可以在四川省内进行大面积推广栽培最好的菌株,其次是目前栽培用的菌株781、引自上海的红大耳和湖北的719,均为符合商品生产要求的好菌株。提出加强出耳期间的水份管理,可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栽培菌株。
侧耳是重要的经济和环境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但是侧耳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不甚明确,给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困难。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澄清其复杂的关系。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给侧耳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核糖体DNA(rDNA)的部分序列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较为理想的系统发育标记。rDNA的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大亚
新主天然植物园分布有种子植物79科167属280余种,其中国家稀有一类保护植物10余种,大型真菌也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园内共有大型真菌2纲23目39科98属217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云南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箭竹林及冷杉-杜鹃林中。本文描述了植物园各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性。园内主要经济真菌为羊肚菌Morchella
以茯苓菌株876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从4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落中,获得在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CMC)酶相对活性二者或其中之一与出发菌株876有显著差异的16个原生质体分离株。同工酶和RAPD分析表明,与876相比供试原生质体分离株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有副带无主带的A类和有主带无副带的B类。酯酶(EST)同工酶和RAPD图谱与876有显著差异的分离株(主要表现为缺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