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D位置敏感传感器在金属线膨胀系数测量中的应用

来源 :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一种测量金属材料线膨胀系数的新实验方法,其主要部件包括PIC16F876单片机和一维位置敏感传感器(PSD),数字显示测量得到的材料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微小伸长量,用单片机控制电子调功器控制材料加热温度。
其他文献
Leaf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spectra in the 400-800 nm region embody information about multiple photosynthetic and photo-protective pigments which are closely linked to vegetation physiological
针对机载或者星载高光谱数据只能获取宏观范围叶绿素含量而不能得到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现状,本文基于AOTF (Acousto-opticTunableFilter)的显微光谱成像系统并对叶片进行荧光成像,通过图形分割和数理统计方法获取亚细胞分辨率下在环境胁迫条件中叶绿素含量和分布变化,并与叶片的光谱曲线建立经验模型关系。通过在微观角度解释胁迫条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微米分辨率直观的给出叶绿素含量
干旱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已经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增强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是有效防御干旱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迅速、连续和对农作物的无损监测,其中高光谱遥感技术因其可光谱成像,构成多维光谱空间,在作物生理生态参数监测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可进一步提高遥感在作物生长监测方面的精度和准确性。本研究以半干旱区主要作物类型之一的春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多年大
一、背景根据卫星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传感器接收到的入射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其必须在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的大小之间做出调整和权衡。一般来说,单一传感器只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数据,不存在单一遥感卫星数据可以同时拥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光谱/高光谱数据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一局限,用于生成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射率数据的时空融合模型被开发出来,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时空融合中的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而其中的大气CO2是影响全球温度的主要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主要包括能源排放、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以及城市废弃物处理等。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2013)公报显示能源活动仍然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深入研究碳源与碳汇的时空分布以及人类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重金属矿被开采,周边的重金属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就会影响植物生长,污染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但以化学分析为主的传统重金属污染监测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小、所用费用高、等待时间长和监测用工多等缺点,而基于遥感技术的植物监测方法具有得到视野宽、测量信息广、监测速度快、能够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等诸多优点。因此,遥感技术监测重金属污染是将来发展的重点。
"民以食为天",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来都一直追求作物的高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水稻的品质,对其外观、食味和理化性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世纪80年代成像光谱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在宽波段探测不到的植被细节信息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到,从而也大大拓展了植被指数的应用范围.如Gamon等(1992)提出的光化学植被指数PRI用来反演叶片叶绿素含量或光能利用率LUE效果良好[1].除了这类窄波段几何运算的植被指数之外,还有基于光谱模式细分的波段转换植被指数UNVI[2].UNVI多应用于卫星数据上,如MODIS、Landsat, Hype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农田水热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且具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等多项功能.地膜覆盖栽培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对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贡献,现已形成了重要的农田景观.但近几十年来,我国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由地膜残留引起的白色污染、土壤微环境的破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的负面
等离子体技术不仅是一个关系国家能源、环境、国防安全的战略技术,而且是一个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应用技术.在国内,关于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和教学远远落后于等离子体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很多领域如微电子、光学镀膜等领域引进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大量使用了等离子体技术,但高等理工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却缺乏关于等离子体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本文就如何在高等院校系统开设等离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