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反应状态的中西医研究

来源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utur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替代所丢失的部分肾功能。随着人们对尿毒症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经验逐渐成熟。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少透析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然是从事血液净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微炎症状态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微炎症在西医领域中的概念,病因,致炎机制,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介绍了在中医领域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等问题。
其他文献
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反复发展的结果,是慢性肝病发展的中末期阶段,病死率高,预后差,往往变症百出,病情复杂,现代医学治疗不理想,费用高,甚至导致其他并发症等发生。池晓玲主任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治疗肝硬化腹水拥有丰富的经验。池老师认为,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鼓胀范畴,由肝着等疾病迁延发展而来,属慢性进行性疾病。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证型有种种演变,本病与肝、脾、
自1998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成立起,余多次有幸随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对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并对先生之方药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会最深的是邓老善于运用“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理论进行辨证;体会之二是方药中善于采用中药五爪龙,且临床效果佳。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邓老更强调“心脾相关”,善从脾论治,认为脾胃与心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心与脾为母子关系;(2)脾胃与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人群体质分类观察发现,失眠病人中属于阳虚证型或体质阳虚者渐见增多、且多见于顽固性失眠,又叠用养心安神之法未效,并以彭子益所提出的“圆运动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治疗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收效甚良。介绍了存在于人体圆运动的理论,阐述了睡眠/失眠与圆运动的关系,提出了圆运动理论解释治疗失眠的正治法,探讨了以四逆汤为主方进行的演变。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多发病,血脂异常在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病名,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痰证”、“血瘀”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故临床证候变化多端,表现为虚实夹杂。引起血脂异常的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好逸恶劳等。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聚成痰或瘀,所以治疗多从肝、脾、肾论治。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三焦决渎无权,气化失司,因津血
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临床发病急,变化多,虚实夹杂,气血互见,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因此,被列为中医内科四大难证“风、痨、膨、膈”之首。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主要成分为黄芪皂普、黄芪多糖、γ-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为补气要药,可辨证配伍治疗以气虚为主的各类中风病证。
笔者经多年的中医学习,精研医理,熟读经典,根据妇科生理、病理的特点,强调肝、脾、肾并重。重视冲任带脉,从瘀论治疑难杂病,强调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要根据妇女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处方用药,注重望、闻、问、切四诊,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诊治的原则”,组方用药要严谨精当,要从养阴清热入手诊治,重视冲、任二脉的作用,采用中医周期疗法、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不孕症,在临床中“辨证”与“辨病”要
肝衰竭又称重型肝炎(hepatic failure,HF),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属中医“肝瘟”、“急黄”、“瘟黄”、“鼓胀”等范畴,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多死于并发症。笔者认为,从辨病的角度出发,中医的“既病防变”思想在肝衰竭的治疗中有独特的重要性,应贯穿肝衰竭治疗的全过程。文章从预防胃络受损、预防神明受戕,预防邪从热化,预防水泛三焦,预防瘀痰互结五个方面进行举例论证。
针灸基础研究在对经络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之后,近年来逐渐转向经穴效应及特异性的研究。本文研究了经络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的研究的意义,现代实证性的科学基础研究能否以传统针灸知识为研究起点的问题,传统知识、当前临床技术、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的问题。
特应性皮炎属于一种遗传过敏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奶癣”、“胎(瘢)疮”、“四弯风”等范畴,以幼时发病、剧烈瘙痒、皮肤严重干燥、渗出性湿疹倾向为基本临床特点,常常并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中国城市儿童总患病率为2.78%。特应性皮炎症状重,病程长,易诊难治,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关系密切,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小儿的先天禀赋、孕期影响因素,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
中医急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临床上人们将疾病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急症、重症和危症。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患者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很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这三类疾病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急诊医学在中医诊疗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百年来,中医急诊学科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